第七十七章 一洗万古凡马空-《天马行空四部曲》


    第(2/3)页

    王鹏运:北宋人词,如潘逍遥之超逸,宋子京之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柳屯田之广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虚之婉约,张子野之流丽。黄文节之雋上,贺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拟得其彷彿。

    唯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軼尘绝世。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寧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恆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詰,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钱穆: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裡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詰,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又,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采,所以他们对於世务,认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準。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於古代纵横的策士。

    方东树《昭昧詹言》云:东坡..自以真骨面目与天下相见,随意吐属,自然高妙。

    1930年代,当林语堂尚在海外飘零之时,身边却时时携带笨重的苏軾文集,后来写下文词优美、膾炙人口的《苏东坡传》。

    当他在《苏东坡传》中提到為其作传的理由时,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羈,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麼别的理由吗?这正切中林语堂自己的讚叹:苏东坡自有其迷人魔力。

    王水照认為苏軾文学作品的数量之巨為北宋著名作家之冠,质量之优则為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

    軼闻─

    苏軾很早接触佛教,一生与禪师交游颇广,在黄州时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禪师来往,一日苏軾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

    苏軾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軾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軾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氾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