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漆园老人,船山先生-《天马行空四部曲》


    第(2/3)页

    熊十力的三大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观)在20世纪后半叶香港、台湾、东南亚地区的新儒家风潮中起到领导作用。

    熊十力及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观)和张君勱、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為当代「新儒学八大家」。

    熊十力曾自谓:【人谓我孤冷,吾以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凡有志於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著名学者许纪霖:「一代大师已远去,世间再无熊十力。」

    魔侠反抗者之一浮壶空间─王船山

    王夫之(1619─1692年,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年隐居於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

    湖南衡阳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末清初大儒。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等。

    其作品在生前皆未刊行。道光十九年(1839年),其裔孙王世全与邓显鹤开始搜集散佚,刻成《船山遗书》一百五十卷,称邓显鹤刻本。

    同治年间,曾国藩、曾国荃重刻,有一百七十二卷。民国后,刘人熙搜辑散佚,又有补刻本。

    1930年,谭延闓、胡汉民、于右任等重刊船山遗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凡七十种,共三百五十八卷。

    1971年,臺北船山学会重印《船山遗书全集》,為二十二册。

    王夫之的研究领域包括天文、历法、数学、地学,专精於经、史、文学。批评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总结古代唯物主义思想。

    认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以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

    又用「絪蕴生化」说明「气」变化日新的性质,认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為仇」,同时也又「互以相成,无终相敌之理」。

    他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从「道器」关係建立其歷史进化论。在知、行关係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心学「以知為行」和禪学「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

    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

    在社会歷史方面,他批判「泥古薄今」的观点,认為人类歷史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天命观,认為歷史发展具有规律性,是「理势相成」。

    王夫之篤信程朱理学,但不赞成「存天理,灭人慾」,认為「人慾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天理之大同,无人慾之或异」。

    王夫之思想没有超出封建主义的范畴,他坚持维护封建制度,他认為封建制度不能变,能变的只是手段,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

    后代研究王夫之思想的学术流派,被称為船山学。所著后人编為《船山遗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