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诗、礼、乐-《天马行空四部曲》


    第(2/3)页

    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亚圣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

    四书与《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乃儒家学说之核心经典。

    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黄老之术而以「无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黷百家,表章六经」,确立巩固了孔子学说在中华文化中的主轴地位,恢復六经的正统地位,孔子也成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

    邵雍指出,「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

    这就是说,孔子整理「六经」,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文化的进行综合,所谓集大成也。

    国学大师柳翼谋以孔子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钱穆亦认為「孔子為中国歷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歷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歷史文化又復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歷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宋儒朱熹曾叹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中国国父孙中山所著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歷代帝王之祀孔子者,自汉高祖始。《汉书、高帝纪》:「过鲁,以太牢祠孔子。」而学校祀孔,自明帝始。

    尊孔与非孔孔子提倡礼义之邦的理想在后世政治上经歷代士大夫辨证取得法统地位,但独尊儒术也成為歷代政权羈弥知识份子的手段,最具典型者為元朝,一方面将儒士贬為第九等人(乞丐為第十等),一方面又追封孔子為王,显见歷代政权藉尊孔以钳制思想自由的背后保守动机。

    由此就產生非孔思潮,自魏晋南北朝起直到近代西方思潮等冲激,為了争取学术自由,不断產生知识分子极大的反抗力量。

    孔子言论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產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大陆文化之大**结束是新儒学的沉寂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大陆的新儒学研究归於沉寂,海外新儒学亦甚少成绩。

    大**结束以后是新儒学的恢復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尚在进行之中。恢復阶段的主要特徵是过去的一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

    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社会成员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所以儒学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

    儒学在歷史上曾经作為中国封建社会某些诸侯国在某些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是中国整个帝制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