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段时间他文学上有所进展,但生活却连遭打击。1864年他的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还需要照顾兄长的家人,这使得他濒临破產。他希望通过赌博来还清债务,却欠下更多债,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 為了躲避债主,他被迫到欧洲避债。出版商答应给他预付款,但是要求他要在半年内写一部长篇小说。杜斯妥也夫斯基当时正在写《罪与罚》,没有时间再写一部,但是出於生计只得同意。 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而另一部长篇离交稿一个月,还没有写。在朋友介绍下,他认识了速记学校的高材生安娜,两人高效率的工作,一个月内完成了《赌徒》,於1867年出版。同年两人结婚,在安娜的鼓励与帮助下,他的生活才开始安定下来。 1868年他完成了《白痴》。1872年完成了《群魔》。1873年开始他创办「作家日记」期刊,很受欢迎。 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他后期最重要的作品。 杜斯妥也夫斯基影响了二十世纪很多作家,包括福克纳、加繆、卡夫卡,日本知名大导演黑泽明等,但是也有人对他不屑一顾,比如纳博科夫、亨利、詹姆斯和d?h?劳伦斯。 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汪介之认為:「屠格涅夫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诗意的笔调展现美好。托尔斯泰具有思想家的灵性,能洞悉社会的全貌。 而杜斯妥也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逼视著人性的阴暗面。他沉鬱的风格,与他的经歷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高尔基说过:「就表现力来说,他的才能只有莎士比亚可以同他媲美。」但他的颓废又让托尔斯泰嘆息「不能奉為后世楷模」。 哈洛卜伦写《西方正典》,在俄国文学中只选了托尔斯泰,因為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总有一股邪气,他本人又是每赌必输的赌徒。 鲁迅称他是「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到后来,他竟作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是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了。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杜斯妥也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以近乎残酷的方式,不断拷问著自己的灵魂。於是在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杜斯妥也夫斯基以《圣经》约翰福音12章24节的经文题词:「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rs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