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武职-《男儿行》
第(2/3)页
副旅长武职为致果副尉,护肩为红色,上有一把金色的短剑。旅长为致果校尉,红色护肩,上横两把短剑。
旅长之上,则为副指挥使了,红色护肩上有三把金色短剑。武职昭武校尉,下面没有副尉设立。与此同级的还有一军长史,也是红色护肩上有三把金色短剑。
至于一军指挥使,则为明威将军,红色护肩上没有短剑,只有一个偌大的金星。战时凭此可以指挥两个战兵旅和一个辅兵旅。平素营规模以下队伍,可以自行调动,无须向任何人汇报。战时则独领一军,攻城略地。所过之处,县令一下官员可以随意处置,县令及其以上,若查实有怠慢军机之举,也可以直接撤职捉拿,过后再交有司慢慢处置。
如此一来,千夫长之下,就有了陪戎副尉到翊麾副尉九个等级,层次极为分明。战时士兵可以随时向距离自己最近的,武职最高那个人身边靠拢。而将士们立功之后升迁,也有了一个清晰具体的阶梯,便于论功行赏,鼓舞士气。
吴良谋也算是个将门之后,稍加琢磨,就将这种假借恢复唐制而推行的新式武职标准,看了个清清楚楚。比起蒙元朝廷现行的军制,新军制精细了恐怕五倍都不止。当然,对于各级将士的要求,也提高了五倍不止。一旦推行开来,肯定会令左军再一次脱胎换骨。当然,整个左军,与徐州红巾其他各部之间的距离,恐怕也会越行越远,直到远至彼此水火难以同炉的地步。
想到此节,他忍不住又皱了下眉头,低声问道:“都督在淮安推行这些,李总管那边,没说些什么吗?!毕竟咱们现在还属于李总管麾下,万一”
“怪不得都督喜欢你,你小子就是心思细!”刘魁笑着挥了下手,大声插嘴,“我们当初都没想到这层,只觉得以后再跟别人交手,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的情况,恐怕很难再出现了。谁也没想过李总管愿意不愿意。呵呵!”
“不过,你这次担心多余了!”笑了笑,他继续补充,“咱们以前那种护肩分颜色的办法,李总管早就派人学了去。眼下他那边,跟咱们以前差不多一样,红黄青白,等级分明。所以这回都督写信跟他说明恢复唐制的事情,他立刻派人回信说,先在左军做起来。如果左军这边行之有效,他再派人过来取经。”
“如此?李总管真乃豪杰也!”吴良谋又是微微一愣,随即红着脸感慨。自己还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李总管既然能包容都督以前做的那些事情,就不会在乎军制上的进一步改动。况且拿下淮安之后,朱都督已经完全可以自立门户。素有气度恢弘之称的李总管,当然跟不会在左军内部的事情上,去指手画脚。
想到拿下淮安之后,左军所面临的海阔天空局面。他在心中就又偷偷对逯鲁曾说一声佩服。老进士甭看制定个作战计划漏洞百出,打仗的时候贪生怕死。但在大局观方面,却着实是一等一。若不是他主动给朱都督献了东下之策,恐怕眼下左军还在继续为如何让一千多战兵每天都吃上三顿饱饭而着急呢,哪有本钱像现在,新军一建就是五支,总兵力瞬间扩大到原来的十倍?!
很显然,逯德山能被派到新编第五军当长史,十有七八也是为了酬谢老进士给左军献计之功。不过,又仔细看了几眼脸上书卷气未散的逯德山,吴良谋心中突然一凛。光是一个东进之策,恐怕还不足以给禄家带来这么大的好处。屠尽城中盐商的举动,恐怕背后也有老进士的影子。从徐州到淮安,轻舟顺流而下,一天一夜足够。而盐商们造反的日子,刚好是城破之后的第三天,足够老进士派人从徐州送信过来,或者自己亲自赶过来。
“我要是李总管,也不会干涉咱们左军的事情!”刘魁的心思没有吴良谋这般细腻,兀自挥舞着胳膊,满脸兴奋地解释,“咱们都督多仗义啊!为了他,连淮东路大总管的职位都拒绝了。他知道后,还能为了这点小事儿,故意把咱们都督往外头推么?况且咱们左军强大了,对他也不无好处。这次打下淮安后,都督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府库里的缴获,封存了一半儿,算在了他的名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