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拆老朋友的后台?! 但是看着黄霑认真的表情,分明又不是在开玩笑,戈文只得实话实说:“黄先生,稿费多少对我无所谓,我还是看中《明报》在港人心目中的地位。” “哎,你们呐,都被名气所累!还有哇,你叫什么黄先生,太见外了,我比你年长,你叫我霑叔得了。” “呃……知道了霑叔。” “既然你不愿意,那就算了。不过,戈文,香港报纸的专栏作者可是和你们内地报纸刊登的文章有些不同呐。香港的文学运作模式深受西方影响,追求的是销量,从读者到出版的图书行方式让作家们无法不商业,倘若不商业,书就无法出版,作家也就无法生存。香港的报刊专栏文字也是如此,专栏文字是没有什么学术价值的,而拿起报纸看专栏的人,多半也不希望从中看到什么学术新思想。读者们只是消遣,最多想知道些逸闻趣事、人生经验、百科知识……所以戈文你可千万别在专栏上写那些深奥偏僻的纯文学,要写就写像《大国崛起》那样浅显易懂的文字。我知道你们内地很多作家的作品看起来常常贯穿古今,动辄便是长篇巨著,往往让人提不起看完的兴趣……” 戈文嗯嗯的点头,黄霑这可是在传授自己他写专栏的经验。 既然说起了创作方面的事情,戈文自然向黄霑请教了起来。不过当他让黄霑介绍一下自己的创作理念时,黄霑却愣住了。然后才苦笑着说自己从未曾想过致力文学,只是想把心里的话说给他人听,喜欢而已。 黄霑说:“我其实就是一个兼职的专栏作者而已,不算作家。至于我的创作理念……” 黄霑皱眉想了一下,才接着说道:“我们这代香港人一方面承接着中国上一代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了一部分西方的学识和生活方式,当两者相糅合之后,就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我其实也没什么创作理念,就是我手写我心。其实大多数香港作家也是如此。” 戈文点了点头。 他来自后世,自然知道香港就从来没有过什么真正的文学作品,更多的还是通俗文学或者是精致小巧的小品类作品。 而之所以如此,正如黄霑所言,是由香港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所造成的。 香港这个多元化的都市承接着来自东方和西方的种种文化,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香港这座小小的城市里酵、沉淀,本来香港文学会因此而激起一些不一样的火花的。 可是香港的写作环境实在是太糟糕了! 商业化的城市造就了商业化的人,作家们为了生计也愿意去写商业化的作品,愿意不计“钱”嫌的作家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正如黄霑先前说的香港的作家们如果不商业,就无法出版自己的作品,无法出版自己的作品就无法生存。 这就造成香港作家多、文学精品少的境况出现。 在香港,文化更多指的是通俗文化、流行文化! 随着饭桌上两人的畅谈,随着多半瓶白酒下肚,黄霑已经熟稔的拍着戈文的肩膀和戈文称兄道弟,还大讲着自己的内心独白、往年的牛逼经历大吹法螺。 黄霑可以说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观点既可以看做是香港的精英分子的观点,又有普通大众的观点涵盖其中,所以戈文对黄霑的话很是在意。 既然想要在内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做一些事情,以此来证明巴老并不是出于私心将自己纳入交流团,那和黄霑交好、并让黄霑作为一个接触香港文化界的领路人就远比自己在《明报》上投稿来的更为直接和迅。 而黄霑本就是一个性情中人,更是让戈文乐意结交,敞开心扉放心大胆的说一些在内地比较忌讳的闲话和玩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