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随着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了解一点点加剧,戈文心中对此时的广播电台的好感也在加剧。 这时候的广播里没有广告,也没有主持人哗众取宠的噱头和卖弄,没有港台腔调,也没有洋泾浜,更没有要听众付费的无聊的短信互动和颓靡浮躁的所谓流行音乐。 “……据我们台里的统计部测算,《大国崛起》的直接受众超过了三亿之多,收到的听众来信也创了今年‘小说播讲’节目听众来信量之最。这正是我们要在‘一年回顾’节目’里重点回顾《大国崛起》的原因!” 介绍到这里,几人终于来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楼四层的录音室门前。 “好了,戈文我还有点事,就让刘长乐和张霞陪你录音吧。”许浩向戈文告辞。 “许部长,你去忙吧。长乐陪我就成。”戈文赶紧说道。 之前一直都不知道许浩的地位,可是这一路行来,几乎见到的每一个人都十分恭敬的向许浩打招呼,让戈文意识到了许浩应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高层领导之一。 人家对自己和颜悦色那是给自己面子,自己也不能因此而拿大,人情的交往和世故,戈文也懂。 等许浩离开,一直在身边的刘长乐才真正的放松了起来。 “戈文,你是不知道我这几天有多惨!”刘长乐可怜兮兮的向戈文苦诉自己这两天的磨难。 就是因为大前天当面让许浩下不了台,自己接下来的两天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参与“一年回顾”节目关于《大国崛起》稿子的编撰和汇报,简直把他累惨了。 “得了吧,别得了便宜还卖乖。要不是许部看你和戈文熟,这编稿工作哪能轮得到你!你不看编辑部其他编辑的嫉妒……”张霞没好气的白了刘长乐一眼。 “嘿嘿……”刘长乐不说话了。 在戈文眼前的录音室并不算大,三面都是通透的玻璃,只有一面背景贴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字样的砖墙。 透过玻璃,戈文可以清晰的看到录音室里有一个扇形的工作台,工作台上布满了线路,最中间是一块各种按钮的仪器,仪器两侧立着两个能够调节的话筒,此时话筒上还挂着两个有线耳机。 这还是戈文第一次看到80年代的录音设备。 虽然没有后世酒吧混音台那么先进,不过该有的功能竟然一个都不少。 即将要开始录制节目,刘长乐和张霞简单的和戈文说了下接下来的工作流程,录音就正式开始了。 带上耳机,将话筒伸到嘴巴跟前,然后当玻璃墙外刘长乐用手势比划着倒计时为零,张霞的声音在录音室里响了起来。 …… …… 1984年10月2日下午3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AM106.1频道“小说播讲”节目准时播出《大国崛起》第一集。主持人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透着一些深沉、粗犷与豪放,随着电波传来了: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从10月2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播讲”节目便以每天播放半集的篇幅,向全国的听众连续播出了24天的《大国崛起》。在广播是20世纪80年代的重要传媒、传统的小说播讲是中国民众文化消费的重要通道的情况下,《大国崛起》的传播效应可想而知。 《大国崛起》的播出,形成人人争着听收音机的情况。 当时,从城市到乡村,从厂矿到学校,从机关到军营,每天下午3点,人们都会自觉地围在收音机边,静静地收听主持人演播的《大国崛起》。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国崛起》是沙漠中的甘醴,是美好的精神食粮,给无数普通人带去温暖、带去奋斗与前行的希望。 《大国崛起》自开播到结束,在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数不清的听众来信像雪片一样飞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来信者中有学生、教师、工人、农民、军人、离休干部、待业青年等,他们共同表达这样的心情:听了《大国崛起》,让他们懂得了前进的方向,让他们学会了思索,让他们明白了如何才能为中国的崛起贡献自身的力量…… 在听众来信中,有很多十分感人的描述。 一位学员来信告诉电台编辑,他们系有3个队270人住在一幢四层楼房里,约有100部收音机、录放机,在下午3点都会同时收听《大国崛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