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随着镜头的播放,那个男低音又就如同8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档最著名的广播剧《大国崛起》一样沉稳而富有力量的宣读着: 50年前,中国的改革之轮启航,既有顺水行舟的浩浩荡荡,也经历了惊涛骇浪的冲击与洗礼。而今天,我们回望改革之旅,看到的不仅仅是这50年来的风风雨雨,也有这50年来的迂回曲折。 五十年的改革,开端于1978,是对百余年中国大变局的超越。而此“二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追溯到1980年一个老人在**中央召开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开始…… 回望这五十多年来,改革历程犹如大潮涌动,这期间既有弄潮儿的挥斥方遒,也有落伍者的唉声叹息,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这历史洪流的一部分。而这浪潮,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哀痛、呼号、呐喊、彷徨、振奋、坚韧……而一波一波,生生不息。在经历了无数的险滩与峡谷之后,才有了今天改革大潮的浩浩荡荡…… 这套名字叫做《盗火者》的栏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每一期的主题都围绕着中国改革开放50年里那些变革了历史的人物或者事件。 其中一期节目便是关于《走向未来丛书》的。这期节目的名字叫做“走向未来,一群变革者的改革之旅”。 本期节目的引子是这样描写的—— 改革者总是孤独的,尤其是最后的日子,改革者总在后来成为被改革者。改革者所走的道路不仅仅是自己的人生选择,更是这个国家的路径选择,而当最后的日子来临,所有的矛盾才会那么激烈,所有的错误才会那么明显,所有的反思才会那么深刻。 对于当时这套“严肃书籍”为什么如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节目进行了分析。 一方面,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书籍和知识普遍匮乏。1950年中国出版图书2.7万种,而1965年只有1.4万种,1967年更下降到3000种,在1966年至1976年10年中,全国出版新书只有8000种,即使到了1982年,全国出版图书仍不足3.2万种,且从印刷量看,教材占半壁江山,好书太少,读者普遍有饥饿感。 另一方面,当时精英阅读与大众阅读之间区分不明显,知识专业分化程度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尼采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等皆成畅销书,“走向未来丛书”介绍了西方最新学术成果,让人大开眼界,行文却平易,没有基础的读者也能看懂,自然受欢迎。 同时在这期节目中,虽然因为某些原因,很多人包括节目的制作方都避讳过一些问题闭口不谈,但仍有一些后世的学者、专家对着电视镜头评价了这套连续几年销售火爆的丛书在自己心中的印象—— 学者宋文京是这样回忆的:“我1984年去北京,北京的女青年下班,自行车的篮框里放着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西红柿;连公交车上的中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记者胡发云说,“想起80年代中后期,我去北京,朋友一见面就向我推荐这一套书,于是到几家书店搜寻,得到的第一本我至今还记得——《增长的极限》,其后又陆续找到一些,《维特根斯坦哲学导论》、《富饶的贫困》、《画布上的创造》等等……书是32K的,比现在的书籍要窄一点,有好几种封面,有黑白两色的,也有其他素色的。它的简朴,恰恰透出了一种自信和大气。可以说,这是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套书。这套书的一部分,至今在我的书柜中,与现今那些阔大华丽的印刷物相比,它依然熠熠生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