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暗流-《大时代之1983》
第(2/3)页
这让原本一直在地底积蓄的火山终于有了个喷射的口子,并且,看上去。参与到“大展”之中也就是参与到历史的创造之中。基于此,你觉得戈文在这些诗歌爱好者的心目中在这些朦胧诗诗人的心目中会有怎样的声誉、会有怎样的影响力。
所以,当某一个厚厚的信封中突然滑落出一本或厚或薄的油印杂志时,你不必惊讶;所以,当那一封封洋溢着滚烫的诚挚的热爱着诗歌创作的年轻人的钦慕的信件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不必惊讶;所以,当一首首笔迹稚嫩,艺术水准连初学者都不如的诗歌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不必惊讶……
这是所有爱好朦胧诗、所有爱好诗歌、所有爱好艺术的年轻人心底最最诚挚和热切的心声!
其实这些来信早已经并不仅仅限于朦胧诗诗人了,这一次的诗展甚至促使一些其他的现代诗歌流派的年轻诗人也赶紧组织起来了。他们同样想要加入进来。诗稿、宣言乃至慰问和加油的信件雪一般的纷纷涌入进来。
虽然戈文从复旦大学的诗歌爱好者那里看到过他们自己创办的油印杂志——《歌唱》,可是当那些从全国各地寄过来的信件里夹杂的各种地下杂志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之时,戈文还是深深的震撼了!
《实验》、《中国当代青年诗38首》、《中国当代青年诗75首》、《大学生诗报》、《他们》、《现代诗交流资料》、《二十世纪现代诗编年史》、《莽汉》、《广场》、《诗经》、《海上》、《大陆》、《南方》、《喂》、《红土》、《非非》、《十种感觉》、《液体江南》、《撒娇》、《北回归线》、《汉诗》、《组成》……
这是个疯狂的年代,这是个理想化的年代。这是个诗歌可以当做生命的年代!
心里的心绪激荡连绵之余,戈文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也越来的越重了——到目前为止他依然没有把握可以说服《收获》杂志社的主编高林。
虽然戈文之前担心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已经和《羊城晚报》的林萨和《民间文学》的王志远取得联系,并得到了两人的口头承诺,可是戈文依然希望这次的朦胧诗诗展能够在《收获》上刊登,因为只有像《收获》这样执鼻首的全国最大的纯文学刊物才能真正的给朦胧诗证明。才能真正的让大多数人和杂志认可朦胧诗。《收获》的影响力不是《羊城晚报》和《民间文学》所能媲美的。
那封附有《崛起的诗群》一文的信件戈文早已寄到了各个诗坛老前辈的手中,而回信也大多已经收到。
可是事情的结果并不如戈文自己所想的那样,除了冰心和卞之琳两位前辈认同自己的观点之外,老诗人艾青、臧克家等都对朦胧诗和戈文的“崛起论”持一种批评甚至否定的态度。
艾青老先生在他的回信中更是狠狠的将戈文批评了一通,说戈文的这篇文章简直就是乱弹琴、和稀泥。
艾青老先生认为,戈文虽然在《崛起的诗群》一文中扩充了朦胧诗的创作观念,将朦胧诗并不仅仅局限在自我之上,扩展到社会扩展到时代之中。可是戈文依然认可朦胧诗理论的核心——以‘我’作为创作的中心。为此,艾青老先生在回信中还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每个人手拿一面镜子只照自己,那就会让每个人陶醉于自我欣赏之中!
只是艾青并不知道时代的潮流,他不知道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随着人性的觉醒,以前的那种口号化、概念化的政治抒情诗已经快要落伍了,只有朦胧诗这样将诗歌带回到文学性带回到诗性的诗歌才是发展的主流,才是真正的继承和延续了五四时期李金发、戴望舒、徐志摩、卞之琳、冯至、穆旦等中国现代派诗人的传统。这才是朦胧诗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喜爱的真正原因。
可惜自己没有时间去说服这些前辈了!戈文在心中不无遗憾的想到。
这些天里,戈文已经在很多人的话语里听出了他们的忧虑,随着时间的持续,已经开始有人对朦胧诗能否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产生了怀疑。还有,戈文从林一铭的口中了解到了一个让他非常吃惊的消息——他们想要举办一次朦胧诗诗展的事情已经开始在诗坛上流传开了。如果不尽快将诗展的事情确定下来的话,那拖延的时间越久就越容易横生波折,就越容易胎死腹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