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返回京城(二)-《盛世皇商》


    第(2/3)页

    “那是你们叔侄、甥舅的事情,随便你了,我的宝贝。”苏纳海十分喜欢冰儿这个外孙,非常喜欢!

    苏纳海的二房夫人和庶出的儿子苏文举也知道了消息,跑来看望文娟和冰儿、庆儿,一家人欢声笑语的,特别热闹、特别温馨。

    三个月过去了,苏文娟的腰身粗了起来,父母才知道女儿有了身孕,自然是非常高兴。两家都是人丁单薄,多个孩子是让人大大欢喜的事情了。数月之后,苏文娟顺利产下一个女婴,取名路儿,以纪念与丈夫患难与共的日子。

    回到家里,回到生活了十八年的苏府,文娟的心稍有平静。教导儿子、抚养女儿,做针黹,以文采见长的苏文娟成了良母。可是她哪里知道前面等待她的是一场惨烈的结局?

    人对没有生的不幸不知道,也许是件好事?要不然会是什么心情?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冰儿是男孩子,好动,经常去瑞王府、煊王府找雪儿、煊儿玩,云儿就经常让她给苏小姐带去一点针黹、刺绣的做活材料让她没事做一点,然后再由冰儿带过来给出售了,多少能有些进项。文娟对此感激不尽,虽然是娘家,母子三人常年生活在这里,多少也有些不过意。不管赚了多少都如数交给额娘,苏夫人说什么也不要:

    “自家女儿还收你饭钱吗?”

    “不是啊,女儿也没有用钱的地方,就是闲来无事做着消遣的。要不就放在您的手里存着。”

    “那娘就给你存着,等你夫婿回京你们自己过日子的时候再给你。”

    煊王府上的太监、侍卫、亲兵、宫女都加入到王爷的经商队伍中来了,宫女做布艺、侍卫做保卫、太监打零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异域买来的货物大见减少。福晋的试菜全部交给了许师傅两口和刘嬷嬷,她本人的精力大半放在服装设计上面。另外,福晋挥了她的音律特长,谱写了好多优美的曲子。

    顺治皇帝已经去世三年多了,国丧期间不许娱乐的禁令已经开解,福晋就成立了瑞王府演出队,在天桥一带买下了一个小剧场,专门演出瑞王府排演的歌舞、戏剧和评书、相声,歌舞的曲子是福晋谱写的,戏剧的唱段、评书和相声都是福晋从云儿买回来的书光碟上学的。经过改动,适合大清的社会环境,又没有逆龙鳞的,把个京师文艺舞台搞得很红火。

    先前的章节里提过一位李嬷嬷和一位宫嬷嬷,曾经是戏班子里的,被留在宫里,来到府上参加过才艺表演,福晋还有印象。福晋也曾托付苏茉尔给打听一下这两个人的人品,带回来的反馈还算不错,比库嬷嬷和萨嬷嬷的人缘好多了。于是福晋决定重用这两个人,除了唱昆曲,还要唱京韵大鼓和其他的剧目。俩人一听乐坏了。因为福晋说了,演唱一次就给整个演出收入的一成。她俩才不在乎人家说的唱戏是下九流。反正都奔五十岁了,管它哪一流?赚钱就行。那些登徒子对四十多岁的老女人肯定是不会骚扰。

    于是让她俩带了三个徒弟,组成一个京韵大鼓小组,起名为“五朵金花”。李嬷嬷、宫嬷嬷的才华得以施展。单身女人和太监有什么区别?老了没人养,只能趁现在还能动弹多攒几个钱,老了不能动的时候用。

    云儿经常抽时间教导五朵金花在京韵大鼓之外唱京剧、评剧、昆曲、越剧、黄梅戏和豫剧。云儿是来自开封豫剧的家乡,豫剧也叫河南梆子。唱词、道白都是用的北方话,很好懂。京城人士都能接受。

    京剧被誉为国剧,它的前身是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后又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演变为京剧。

    云儿带回来的京剧已经是非常成熟、完美的一个剧种了。给王爷福晋唱过几段比较著名的唱段,他们都说好极了,被福晋列为以后的赚钱项目。昆曲是比较传统的剧目了。声调华美婉转悠长。许多昆曲剧目都是歌颂纯美浪漫、经典奇幻的古代爱情故事,表演手法唯美含蓄、儒雅风流。大户人家在各种喜庆宴会之后都要请戏班子唱昆曲。

    云儿喜欢昆曲的婉约、古朴,悠扬婉转的唱腔和行云流水的身段。

    越剧是光绪三十年才登上舞台的。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和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唱腔纯朴委婉,情真意切,表演端庄沉静或潇洒儒雅。

    初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村劳动者的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后来逐渐职业化,从草台班登上城市的舞台。由民间小戏成为地方大戏。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细腻动人。

    这几个剧种都是云儿在异域的时候接触到的,很喜欢。会识谱了,就把小丽给买来的各种黄梅戏的光碟让福晋学习,再经过福晋的润色、加工,搬上京城舞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