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小型货车(二)-《盛世皇商》


    第(2/3)页

    云儿培训教习嬷嬷做布艺的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她把手上的香囊、荷包样品发给七位教习嬷嬷每人二十个,由她们用小丽布头和附属材料做出大清的样品。因为手上的材料和买来的样品并不是一模一样的,有的是有样品没布料、有布料没样品。于是就让鱼儿水儿和几位二等丫鬟挑选一些颜色、质料比较相近的,给教习嬷嬷们做样品用,然后用来教学。教习嬷嬷们做样品做得简直连头不抬了,

    鱼儿水儿更忙,除了做样品,还要兼顾服侍云儿的事。云儿看书、画画、喝茶、回家送奶都尽量不打扰她们,跑腿学舌的零碎事情就是兰儿蕙儿和静儿这三个丫鬟负责。四个三等丫鬟也被云儿分配了任务:帮助鱼儿水儿挑选大家做活的材料并且配置成套,学习的人来了就能用,不耽误时间。并且把布料按样品大小裁剪好,否则直接发给布料,如果剪出来的做活材料参差不齐,做出来的效果也就不太好。

    原来还以为每一种香囊都得教做一遍,结果教习嬷嬷们超级聪明,只要看样品就会做了。做出来的样品比买来的效果还好,手法越来越熟练,就是有的时候不知道异域的那些附属材料怎么用,云儿稍稍点拨一下就明白了。其实云儿在异域也是这样,并不是每个样品都做一遍,时间不允许。

    参与加工端午节这批香囊的人都给了报酬,虽然加工的数量不是很多,只有八千个香囊,其它的商品都是现成的、不用加工的,比方纸葫芦、小笤帚、五彩线的加工费极少极少。凡是参与加工的人都有酬劳。开始是前后两院的姑娘嬷嬷做活,后来忙不开了,全体参与,这样酬劳就不会是一样了。得钱最多的是两吊钱,相当于二两银子。

    可把这些姑娘嬷嬷乐坏了:全家买一个月的粮食都用不了一吊钱。当时大清的物价是两文钱买一升大米。一升不到两斤,一斤半左右,那就是说一吊钱可以买将近七百升大米。

    其实,云儿给她们的加工任务根本不够她们做的,半个月时间得了一吊钱的加工费,收获还是相当大的。上面如果有绣花当然完不成,可是云儿给她们的加工内容有三分之一是烧卖包这么简单好做的香囊,就跟玩似的就做完了。开始很紧张,怕完不成,做了五天就快做一半了。

    以后步子再大一点,再有缝纫机帮忙,做活效率肯定高得多。

    云儿总算能有点空余的时间来看绘画理论书、练习基本功了。把新的技艺教给教习嬷嬷,别的就不用她操心了,算上凌娟总共八位教习嬷嬷,各自有分管的区域。现在是端午节已经过去,买香囊的人没有那么多了,顾客的眼光都放在日用品上来,老少女人的眼光挪到了手袋上面。手袋比荷包的用处大多了,起码是可以装更多的东西,不但能放银子和吃食,也可以放书本和衣服、化妆品。

    云儿买回来的手袋样品不是很多,但是小丽给打印的手袋图片倒是很多,完全可以效仿。但是云儿想等缝纫机都安装完毕,然后找到无纺布再开始加工。

    从电视剧上看,手袋从民国就已经有了,但是只限于有钱有势的官太太、大户人家的小姐、少奶奶使用,平民百姓还是用一块包袱皮包着要用的物品。就是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大学讲课也是用包袱皮包书。出远门的人都是把包袱卷成长条的圆滾斜背在肩上,女人则是挎在胳膊上。估计里面只是换洗的衣服,还有路上用的干粮,不会有太贵重的东西。云儿觉得,叫手袋太笼统,小一点的包包叫手袋,大的就应该叫拎兜。现在还只是准备阶段,每天找一些适合做拎兜的材料,设计一下适合大清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女性用的手袋、拎兜的样式。其余时间还是练习绘画基本功。

    云儿在异域看到了多姿多彩的写意画,兴趣一下子从工笔画转到了写意画上面。虽然都是画花鸟,但是云儿的性格还真的是很适合画写意。不是写意比工笔简单,是比较适合云儿,其实不管工笔和写意都是不容易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