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冼星海(中)-《诗意的情感》


    第(2/3)页

    妻子要他先吃饭,可他却说,“给我多准备几支铅笔。”妻子便放下手中的活,开始从柜子里找出几只支短得不能再短的废旧铅笔,坐在床边削着,可是,她削的铅笔,很快就被冼星海用秃了,于是,她就继续不停地削着。

    等他们开始吃早饭时,已到了十点多钟。冼星海让人把抗敌演剧三队的独唱演员田冲和指挥邬析零又叫了过来,让他们看着刚写好的乐谱试唱。他请他们吃着红枣,喝着“咖啡”。不过,这种“咖啡”是妻子钱韵玲把黄豆碾磨后,加入红糖做成的。这是冼星海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

    两人吃着红枣,喝着“咖啡”,一边试唱着,一边提着意见。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黄河船夫曲》中的气势不够,不能表达船夫与巨浪搏击时那种挣扎与拼命的情形。

    听着这话,音乐家的眉头紧蹙了好一会,将那部分乐稿又看了一遍,然后猛然把手上的乐稿撕得粉碎。这让田冲与邬析零大惊失色目瞪口呆,他们没有想到他会把自己辛勤写出的乐稿撕成碎片,而他们只是希望他能对乐稿进行必要的修改。

    把稿子撕掉,意味他必须重写,一切要从头开始。冼星海就是这种完美主义者,乐不惊人死不休,他不能允许自己的作品有瑕疵,况且,他是在创作一部传世之作。

    于是,他让他们重新讲述过黄河时的见闻与感受,特别是通过壶口瀑布时那惊涛拍岸,声似雷呜,水波急溅,浊浪排空的雄伟奇观,再次深深地震撼着音乐家的心魂。他的心中马上呈现出船夫们顶着惊涛骇浪勇往直前的巍峨壮景。他们勇渡黄河时的那种挣扎与拼命的情形如同危难关头的中华民族在抗击着日寇侵略者。“舵手啊!拉住腕!……拼命哪!莫胆寒!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

    他拿出一打妻子为他画好的五线格,在上端写上《黄河船夫曲》,开始重新为这段诗歌谱曲。为了使曲调跌荡起伏,雄壮有力,他一边吟唱着,一边写着曲子。可是,写着写着,他的烟斗又出了问题。这烟斗是他在创作中最离不了的物品,没了烟斗,他就感觉没了思绪,没了灵感。于是,他让妻子把它拿到外面去修理。可是,有孕在身的妻子跑了大半个时辰,回来说整个延安都跑遍了,没有找到一家修理烟斗的店铺。他没办法,只得自己修理。他停下笔来,找了一支较粗较长的毛笔,把毛笔上的羊毛取下,用刀子将笔孔削得适当,可以将烟锅插入,一试,还不错,于是,他便一边吸着烟,一边继续奋笔创作。

    午饭是冼星海一天之中最丰盛的一餐。除了馒头和小米稀饭,还有一小碗米饭和几块鸡肉。能在抗战时期的延安吃到米饭和鸡肉,可以说是一种级享受。而冼星海是在法国留学七年的洋学生,喝咖啡和吃鸡肉对他来说是稀疏平常。可是,初到延安,整天吃小米让他苦不堪言,极不习惯。于是,有人要他为歌词谱曲,他就要别人给他吃鸡肉。他说,“如果不每天吃一只鸡,我可是连一行旋律也写不出来。”为此,他和留着披肩长的塞克、狂放不羁的萧军及沉默寡言的马达被延安文化界列为“四大名怪”,一时传为笑谈。

    可是,大米在延安都很少见,哪有什么鸡肉?能吃到小米就已经是很不错了。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冼星海不但学会了用黄豆加红糖制作“咖啡”,而且,也慢慢地能吃小米和洋芋了。

    眼下这米饭和鸡肉是妻子钱韵玲费尽周折想办法搞到的。因为她知道星海一旦来了灵感,就是不吃不睡也要把创品写出来。而他现在创作的是一部很大的作品,通常没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是写不出来的。可是,星海一直在没日没夜地赶着写作,不把伙食搞好,为他提供充足的身体能量,就不能保证他圆满高效地完成任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