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江南豪族的前途-《文科大唐》


    第(2/3)页

    也许一个农业新技术粮食产量可以提高百分之十,可是很多普通散户农民都不愿意使用,因为百分之十的产量并不高,对于单户农民来说并没有太多意义。相反他们承担改变一贯以来的农业种植模式,这样他们不愿意冒险。散户农民抗风险能力差,不愿意为了个百分之十的增产去冒险。

    可是对于一个国家,百分之十的增产,那意义可是重大的,一个国家增产百分之十,那国家实力等于是提高了很多很多。可是传统小农经济是很难推广的,在小农经济越是后期越难以走下去了。

    古代人思维停留在小农经济上,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突破。其实改进生产力并非是非要提高生产技术,绝大部分穿越者都把提高产量的方式着眼于提高技术。其实改变生产力的方式不只是技术一种,包括调整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关系,最主要的一点也就是重新分配土地,比如说唐朝的均田制,甚至是各种分配土地的政策,甚至到后来大名鼎鼎的包产到户,都是一种调整生产关系的方法。

    其实还有另一种方法,那也就是改变管理方式。改变管理方式也就是时不凡的这种,改变了从过去的小农经济的分散种植,干脆了集中大规模种植。改变了生产管理方式,成功的推广了各种农机,也就是马耕的使用。改变了生产方式之后更合理的使用了人力资源,把有限的人力资源最大化使用,这样也就是一种提高生产力的方法。甚至带动了百姓拿出了自己独门技术来扩大使用,获得更高收入。

    所以时不凡这个合作社的方法让这些江南豪族看到了希望,那也就是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从过去的小农经济转变成为了这种大规模的集约化种植。用江南非常有限的人口,耕种出远过小农经济方式之下的粮食产量。当然虽然单产也许不如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可是在地多人少的江南,现在是大量土地等着你去种植,现在江南恨不得把一个人动作两个人来用。只要你能多种,那任何都可以。

    “我看行,我看时不凡没有必要肯害我们,这样反而对我们有好处。只要我们江南能够得到更多的耕种,粮食产量更高,这样我们在全国的粮食产量必然会提高很多。我们可以获得更稳固的地位,不然我们江南豪族那是没多少地位的。”萧家的人也都回答。

    为什么李世民有胆子敢对江南豪族的人说用就用,为什么江南豪族的萧瑀几起几落,甚至被李世民折腾的惨兮兮的?李世民为什么敢如此?这里面固然也许有一些“借口”,也许有各种萧瑀犯错的原因。可是这些都不是本质,本质上其实是因为江南豪族在天下大局的影响当中地位太低。看看李世民敢不敢对房玄龄这样折腾,李世民不敢如此折腾房玄龄,不敢折腾李靖,可是却敢折腾萧瑀。本质上来说是萧瑀背后的江南豪族在唐朝初期的影响力太低,而这个影响力太低更体现在江南豪族对于整个大唐社会的资源掌控能力太低,掌控的比例太低。

    这个是一个比例的问题,掌握资源比例越大,那最后反映在政治上也就是说话越有人听,没有人敢不当回事。政府只是一个统治机器,真正有能力掌控这个机器的还是人,还是那个人背后的支持力度。

    江南豪族虽然在江南地位很高,可是却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掌握的资源比例毕竟太少,放屁都不响啊!

    而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无非是两个方法。一种是削弱别人占据资源的比例,另一种也就是提高自己的资源,稀释对手的资源比例。如果采用了时不凡的建议,采用了这种推广占城稻,并且使用了相对先进的合作社公司化模式,那则以是提高自己的来社会资源数量,稀释了别人的占有量,这样达到提高比例的效果。

    可是,最让江南豪族担心的事情也就是到底时不凡所说的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的有这个占城稻的东西。如果是这样,江南豪族集体鸡犬升天。可是如果没有,只是时不凡用来鬼扯的,那这样恐怕真的是要麻烦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