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盛世“三民”-《文科大唐》


    第(2/3)页

    时不凡回答:“三民,也就是民族、民生、民权。”

    “民族,是要保证我们华夏民族不被外族所侵略,不被外族所欺辱,而民族也就是民生和民权的基础。假如被外族侵略,不得不把大量的财富都用在了战争之上,而百姓直接或者间接收到了外族的盘剥,那百姓民不聊生,自然没有民生可言。所以想要保证盛世,必须要有强大的军队,并且有强大的实力才能保证国家安全,让百姓真正的安定生活,外族不敢轻易入侵抢掠。所以民族,是为了维护我们华夏民族的安定,通过各种办法维护民族安定的手段,这样也就是接下来一切的基础。”

    “接下来民生,是指百姓安居乐业,能够衣食无忧。可是衣食无忧还不行,还要生活得更好。民生不只是吃得好就行了,还要吃得好,用得好。也许在秦王眼里面,能够吃普通粮食也就行了吧?可是我所谓的民生,是要让百姓每家每户都可以吃得起肉食,并且各种菜品搭配也都颇为考究。而光是如此还不行,还要让百姓能够休闲,不能只是劳动。恐怕现在旅游踏青,乃是权贵富豪之类的人才能做到的,可是将来如果能够让所有百姓都呢能够有这个财力去旅游踏青,那这个也许只是刚刚达到我说希望的民生境界罢了。民生不只是为了生,更是为了获得更好。”

    李世民颇为无语,因为如果按照时不凡这话,那每家每户都能够吃得好,都能够吃得上肉食,甚至还要有时间去旅游踏青,那这样的国家得多么“土豪”啊!在李世民这种古人眼里面,能够吃饱饭已经是“盛世”了。可是在时不凡这里不但要吃饱饭,还要吃得好,生活更好,这个简直是太奢侈了吧?

    不过李世民倒也没有反对,因为他知道如果真的能知道这个“民生”,那这个大唐盛世将会无以复加,比起所谓的什么文景之治之类的还要厉害。

    “实现了民生之后,还要进一步实现民权!”时不凡解释说。

    “民权?”李世民有些警觉,因为任何想要当皇帝的人,对于“权”这个字也都非常敏感。

    “所谓民族和民生,也只是达成了百姓一个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能够生存和安稳的需求。民族提供了安稳,而民生让他们不至于饿死。可是当他们吃饱饭了,他们不用为自己的衣食而担忧的时候,自然有了更多的想法。到时候,百姓也许想要有权了。当然,这个权并非是朝廷官府的权力。而是他们有选择自己前途的权力,比如务农之人可以有改变自己职业的权力,不一定要继续务农了,可以做别的职业。而任何百姓都有去成为朝廷官吏的权力,任何百姓都有为朝廷建言献策的权力。当然,这个只是有这个权力,并非是让他们人人都为官,为官必须要经过科举考试。而建言献策也是由皇帝或者朝廷百官来判断是否同意。并且财产安全得到保证的权力,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的权力等等。而任何人不能够随便干涉剥夺,这样也就是民权。”

    时不凡在这里忽悠了,反正也就是使劲忽悠,他把孙先生的所谓“三民主义”都给改造的乱七八糟,总之除了那三个词,其实里面的含义其实都已经被改变了。在时不凡这个新版的“三民主义”里面,是一个递进形式的。民族是为了保证本民族的安全和不被直接间接的奴役,而民生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民权也就是保证百姓的权力,让他们都能够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这三个其实是递进的,前一个决定了后面一个。没有国家民族的安全,自然没有民生可言。而没有民生,自然也就是不可能有所谓的民权。

    李世民马上回答:“那朝廷不是开放了科举考试,并且允许百姓建言献策,那还不是给予了百姓这个所谓民权了吗?为何还要通过让百姓生活更好才行?”

    “秦王,虽然朝廷开放了科举,并且能够让百姓建言献策,可是并非是真的让百姓实现了民权。管仲当年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吃不饱穿不暖那百姓如何能够安心?至于什么宁可冻死饿死也都不愿意去作奸犯科的,那这样我想绝对不是大多数人,只是极少部分的圣人了。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吃食,那他会考虑为国家出力,为一起建设这个国家而努力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