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乡试(上)-《大明阁臣》
第(2/3)页
乡试的主考官有一到两名,南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湖广等行省的正主考官选用翰林院谕德、编修、检讨等人充当,副主考官则由洗马等充当,其他行省则用六部属官六科给事中充当。
主考官的任务和职责都十分重大,他们需要主持一省的考试,还要负责拟定试题,审定考生答卷,决定考生的名次及录取与否。
这出试题到还好,但是这审定考生的答卷这一任务就十分的繁重了,要知道,这一省份的考生少的有一千多人,多的甚至有两千多人,初场七篇制艺,《论语》一道,《大学》、《中庸》一道,《孟子》一道,分三篇,每篇不少于二百字,《五经》四道,每道不少于三百字。
第二场,经义一道,判五道,诏、诰、表选一道,不少于三百字。
第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不少于三百字。
这个时候还没有标点,“断章取义”全都靠主考官那一双眸子,且不说其他,单就这一个考生,三场下来就有多少字可想而知。
若是阅卷时日宽裕这且还好,可是朝廷定了,八月底前,必须揭榜公示,这对于主考官身上的任务之重,可见一斑。
加上朝廷还有礼部和翰林院“磨勘”,主要就是复查取中举人这些试卷是否有错字,句意不通等等,若是查出有错,还会对主考官进行严厉的处罚。
又有太祖皇帝定了“务实求才”,若是把一些歪瓜裂枣给选了进去,丢了国家的颜面,那你这主考官也是到头了!
虽说任务繁重,看起来很难完成,不过不要紧,几百年前传承下来的东西,这些官场人简直了如指掌,这种东西就是“默认”。
默认取与不取的关键在哪?答案在院试已经说过了,四书五经!
当然,一场考试单靠两个正副主考官是不可能完成的,其中还会安排六个同考官。
这些同考官分别由府尹、府丞、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人组成,其职责协助主考官出试题,以及先行阅卷,批示取与不取,写明缘由,在送于主考官,主考官还要批示取与不取,然后写明取的理由。
除此之外,还会调两名监察御史,巡考考场纪律。
考前有印卷官,批印试卷,一般由一府通判、推官组成,发放时有受卷官,一般由一府的经历、洗马组成,考完之后还有封弥官会封卷,有府内两个县的县官组成,收上去之后还不能用这个试卷交给同考官,因为字体这东西很好认,为了防止作弊,还会安排两名知县誊录,谓之誊录官,这之后还有对读官、搜检官、供给官等等组成一个完整的考试官员系统。
若是仔细研究这官员的布置,你会发现,这十分十分的人性化,至少明面上来看是万般的公平!
这些考试的状况,陈瑀的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路,以便遇到各种情况,自己能够保持镇定。
考试前,陈大富给陈瑀配了一个精致的烤箱,烤箱分四层,其首盛着试卷纸、笔墨纸砚等物。下面几层则是给陈瑀塞满了吃食。
八月八日那天陈瑀彻夜失眠,第二日凌晨早早的便起床收拾检查考试等物品,天上繁星点点,陈瑀拎着烤箱便朝杭州府贡院走去,可谁知刚一出门,便被身后的谢以中和董文玉叫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