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方案调整-《重生时空门》
第(2/3)页
保罗.威尔森伸出两根手指,“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原先设计的核心机不变,只在发动机的低压涡轮上再安装一级涡轮就能达到设计要求,但发动机的最高型号的功率肯定达不到13KN了,哪怕是10KN都很够呛。第二种方案,就是推翻了重新设计。”
这时,倪文峰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对李怡炫说道:“重新设计肯定不行,这会严重耽误“空中的士”的研发进度。以我看不如这样,我们以10KN为界,重新调整DG-200的推力方案。”
听到有更好的解决的办法,李怡炫有点疾病乱投医的问道:“怎么调整?”
“把DG-200的设计推力控制在3.64-9.8KN的范围内,10KN以上再重新设计一个新型号的发动机,叫DG-300怎样?”倪文峰快速的说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发动机推力不足,倪文峰作为动力系统公司的CEO肯定是第一个知道,当他知道这个消息后,几天都没有睡好觉,最后想来想去就想出了把DG-200给一分为二的方案。
因为DG-200首先要满足“空中的士”的要求,而“空中的士”要求的单台发动机推力是多少呢?4KN就足够了,而4KN以上的发动机,“空中的士”暂时还用不到,因为那是加长版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还有,他仔细分析过“空中的士”结构设计,发现为了适应高原山区的极端地理气候条件,设计人员把飞机的结构大梁设计的很粗,粗到几乎都可以上航母了。
但是要知道不是所有的航空公司都需要这么结实的飞机,有的航空公司自身条件和环境都比较好,航线上的气候以及机场环境也没这么极端,因此,对这些航空公司来说,“空中的士”就明显是偏重了,他们需要的是一款比“空中的士”更加轻盈的飞机以节约油料。
想明白这一点后,倪文峰当且决定把GD-200给一分为二,把DG-200的推力设置在3.64--9.8KN之间,推力超过10KN就设计一台全新的发动机。
而“空中的士”也被他一分为二,把该机分成两个型号,第一个型号就是原方案专门针对特殊地理气象环境的机场,飞机骨架大,但结实耐用,翅膀可折叠。
第二种方案是空优版,飞机的重量轻,机翼不可折叠,停靠在一般机场和普通航线使用,这种空优版就不需要推力在4KN的发动机了,3.64KN推力的发动机就够用了。
为了这个倪文峰还专门找赛弗·达伯沃特沟通了一下,达成一致后就向李怡炫提出这个方案。
空优版的“空中的士”?这不就是后来的“日蚀”550吗,它的发动机推力是3.54KN,但不过用的不是PW的发动机,而是国际威廉姆斯集团的EJ-22,推力在3.11-3.68之间的微/型三转子发动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