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美国-《天兵在1917》
第(2/3)页
一边说李晓峰将意向书递给了科德尔.赫尔。后者不动声色的接了过来,并没有马上因为没有必要,像这种东西,不需要马上给予答复,必须仔细地审查研究,急不得的。
实际上李晓峰也知道暂时不会有结果,陪着赫尔说了一番场面话之后,他就告辞了。倒是赫尔被李晓峰留下的意向书吓了一跳,这其中涉及到的项目林林总总的有几十个。而且每一个单子都不小!
对于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美国来说,这些订单都意味着是就业保障,不说全部实现。就是实现一半,也能拉升不少就业率。
不过赫尔也知道,苏联人抛出的大订单不是那么好吃下去的,看看其中涉及到的企业和技术,每每都给人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
比如苏联人准备向威斯汀豪斯公司(西屋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巴布科克威尔考克斯引进的锅炉和轮机和电气设备和技术,就以那些锅炉和轮机的功率。说是民用,谁信啊!
反正赫尔是不信的。而且他估计参众两院的道德卫士们也不会相信,可是让他拒绝这个订单,放弃这个诱惑,那真心又是舍不得。
为啥?经济不景气呗。
“继续讨论研究,摸一摸参众两院的底,看看有多少人反对!”
对于这个诱惑,罗斯福也不能完全拒绝,当然也不会立刻答应,参众两院的老爷们可不是不好惹的,他才刚刚上台,不能因为一点点经济利益就给参众两院的实权派得罪了,否则今后几年他的日子怎么过?
苏联大规模引进技术的消息很快就泄露出去了,一时间美国政坛就沸腾了,支持的有,反对的当然也不少。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两派在这个问题上斗得旗鼓相当,谁也不能说服谁。而这也使得事情陷入了坚持。
“您不打算做点什么吗?”雾风耶维奇问道。
李晓峰笑了笑,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能做的他已经都做了,这里不是苏联,不是布尔什维克说什么就算的国家。跟美国政府打交道,光跟官员联络感情没用。因为这批人不过是站在台面上的代理人而已,而真正能决定事情走向的是代理人身后的利益集团。
很显然,李晓峰抛出的橄榄枝对于那些玩制造业的大集团,比如通用电气、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以及其他相关的企业很有吸引力,他们迫切的需要新的订单和新的市场,很乐于促成这笔生意。
可是对美国的保守势力,特别是搞金融的那批人,却反对这笔生意。原因也不难找,之前李晓峰可是很不给东普鲁士的犹太人面子,断了他们的生意大头,这使得美国的犹太财团很恼火,迫切地想给某人一点颜色看看,这才上蹿下跳的为保守势力唱赞歌。
面对这样的局面,李晓峰肯定不能向犹太人服软,这要是服软了他们就该翻天了,而且他并不是等不起,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金融集团其实在美国的地位挺尴尬的。想要走出经济危机。动力肯定不在他们那里,从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来看,国家对金融的管控其实是加强了。而且大规模的投资实业和基础设施拉动内需。
从长远看,未来几年金融界得夹起尾巴做人,等待着罗斯福政府对他们的改革。金融大鳄们喜欢的那种任由他们玩耍的自由经济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这种大格局下,李晓峰更不可能向犹太人认输,反正现在的百日新政已经开始实施,罗斯福对金融业动刀是大势所趋,这一阶段的动作将一直持续到1934年1月份。以美元贬值40.94%为终结。李晓峰就不信犹太人能牛逼多久。
而且从罗斯福后来的连续举措来看,整顿完金融领域。接下来重点就是工业和农业的调整,怎么样减少失业率,怎么给美国的产品找到市场是他最重要的课题。那个时候,来自苏联的订单意义就不是一般的重大了。
甚至李晓峰都觉得自己来得有点早。也许再过两个月,在10月份来美国,那时候才是大势所趋,犹太人根本翻不起一点儿浪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