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54-《[综]夫人神算》


    第(2/3)页

    虽然外表不过是个十一岁的孩子,但骨子里却透着一种执拗的矜骄,与常人全然不同。山长记得这孩子考中童生时,不喜不惊,表现出来的那种与年龄不符的稳重,让县学里的先生们大为赞叹。

    便在那时,自己相中了这个孩子,破例将他招到自己的书院里读书。

    这孩子果然如他表现出来的一般稳重、聪颖,不过短短两年,便将书院里的学子们都压了一头。书院里的先生们都说,这孩子是他们生平仅见的,最聪明剔透的一个。

    他见猎心喜,便决定亲自教导这孩子。

    但慢慢地,这孩子表现出来的天赋,让山长感到相当失望。

    这孩子是聪明剔透不假,但他的文字、诗词、赋文、策论,全都已经定型了。

    全部,都定型了。

    很难想象这种事情,会发生在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身上。

    “……大郎啊。”山长琢磨了一会儿,用一种较为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之意,“你是我生平仅见的最聪明的学生,但也是我最为失望的学生。你可知为何?”

    高肃缓缓摇头。

    山长叹了口气,缓缓道来:“你是我的学生里最拔尖儿的,不管是诗赋还是策论,都比寻常的学生高出了一截,甚至连书院里的一些先生,见识、眼界都不及你。”他话锋一转,又用一种沉痛的语气道,“但是大郎,你可知道进士三甲,是如何取仕的?”

    高肃隐隐猜到里面有猫腻,但依然摇头道:“不知。”

    山长叹息道:“我就猜到你不知。不论是乡试头名解元,还是金殿上的头名状元,都是主考官选出来的。主考官的喜好,在科举里可占了三至四成。你这策论要是放在前朝太宗时,或可称得上是上上,但在本朝,多半便只能批一个‘中上’了。”

    高肃一怔。所谓的前朝太宗,多半便是唐太宗。

    传闻唐太宗尚武,宋朝皇帝均尚文,看来进士取仕亦逢上意。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山长点点他的考卷,用一种更加沉痛的语气说道,“致命的是,通常十一二岁的学子,文体稚嫩,字体亦稚嫩,即便偶有不正之风,也能纠之改之。但你这字、文、辞、赋,俱已成型,我亲自教导你两年又三个月,亦不能将其更改一二,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不知。”

    “意味着你本有希望金殿面圣,但现在顶多只能中个乡试,拿着名额到汴梁城里转转,考个倒数的名次,回来见我等父老。”山长连连摇头叹息,“真真是,可惜了。”

    本该是一个顶尖的好苗子,但不知什么时候,却自己走歪了路,拧不回来了。

    高肃挑了挑眉。对于山长的这番叹息,他自己是惊讶多于悲沉。山长说他文辞文风俱已定型,想要更改很难,他不否认。毕竟在这个十一岁孩子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

    本已定型,那便不必再更改了。

    只要能顺利去到汴梁,他便能再往前更进一步。

    ————————————————

    当年的乡试,高肃果然如山长所言,名次相当靠前,拿到了一个去汴梁的名额。

    那一年恰逢西夏出兵渭州,范、韩两人堪堪挡住了西夏的进攻,汴梁学子多半群情激昂,太学生情绪激荡者不在少数。高肃捏着自己的名帖,跟着同郡的学子们走进汴梁城,只感到恍如隔世。

    汴梁城距离洛阳不远,处处繁花似锦,少年恣肆,满楼红.袖招。

    茶肆酒楼一座连着一座,胡姬酒娘在坊前发出清脆的娇笑声,亦有货郎担着单子,沿街叫卖。拐角处有卖汤饼、炊饼、饽饽的,亦有拉人到瓦肆里听曲儿的。这时节的勾栏瓦肆,可是汴梁里人人都喜爱的去处,两三个大钱便能叫上一壶茶,听上一个下午。

    郡里来的学生们个个都看直了眼,一个个地直吸气。

    酒娘指着那些目光呆滞的学生们,咯咯娇笑。

    高肃在进城的那一刻,便辗转找到了一间武器铺子。他需要找一把趁手的匕首。

    同伴们没有发现他的离开,因为他们早就被汴梁城里的繁华景象,弄得眼花缭乱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