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第642章 徐庶择主-《三国军神》
第(2/3)页
“凭借阿亮的性情,若不能造就一段不可逾越的神话,他甚至愿意一直躬耕田野,永不出仕。”
不得不说,庞统对于诸葛亮的分析,却是一针见血。
历史上诸葛亮投奔刘备,不见得真是因为看重刘备的忠义、仁厚,也并不代表诸葛亮果真忠于汉室。
像他这样的智谋之士,又怎会愚忠已经腐朽没落的大汉?
不管是后来诸葛亮劝说刘备称帝,还是孙权称帝以后诸葛亮的态度,都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诸葛亮是忠诚之人,可他所忠之人乃是自己的主公,仅此而已。
他之所以投奔刘备,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刘备需要他,他也需要刘备这个舞台,来肆无忌惮展露自己的才华。
从诸葛亮一直自比为管仲、乐毅,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心比天高了。
只有辅佐像刘备这样,身无一片立锥之地的诸侯成就霸业,才能彰显自己过人的才华。
事实上,诸葛亮真正做到了,他的确辅佐了寄居在荆州的刘备,成就了一番王图霸业,也成就了他自己多智近乎妖的名声,真正永垂不朽。
除了庞统,也就属徐庶对于诸葛亮最为了解。
他看见诸葛亮的表情,当即问道:“阿亮莫非想要借书童之手,掂量一下陈文昭的分量,以及关中实力究竟如何?”
诸葛亮仍旧面带笑意,只不过现在却是微微颔首。
他们虽然对于天下大势非常了解,可终究只不过是道听途说,没有亲身见识过,永远不能真正了解一方诸侯。
诸葛亮派遣书童前往关中,不仅可以通过书童的眼睛,观察关中的一应事务;也可以通过陈旭对待书童的态度,揣测一下陈旭此人的性情。
智谋之士,就要能够见微知著,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了解到其他人无法了解的事情。
诸葛亮高傲的性情,也就注定了,他不会投奔已经成就大势的陈旭。
他既然不会投奔陈旭,若是日后出仕,定会成为陈旭的敌人,多了解一下敌人,总归没有坏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