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兵进大西南-《晚明之我主沉浮》
第(2/3)页
由于生活在阿尔泰山以西、夷播海(今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准噶尔部过于强大,土尔扈特部被迫西迁至伏尔加河,而原来生活在夷播海一带的和硕特部,逐渐南迁,杂聚于朵甘都司、乌斯藏都司,他们信奉藏传佛教,和当地的藏人逐渐融为一体。
和硕特部人口不多,整个部落还不到十万,但他们已经影响和诱惑了一盘散沙般的藏人,加上大明在当地没有驻军,朝廷逐渐放弃了这块交通极为不便的土地,默认了蒙人对朵甘、乌斯藏的宗主权。
但朱由检登基之后,已经向两地派去了大量的侦讯,他一直在寻找机会,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从后世的历史中,朱由检隐约知道一点,这场暴乱最后演变成小规模的武装叛乱,一直延续到崇祯十一年,三线作战(另外两线是辽东的建奴、陕西的农民起义军),终于耗尽了大明的国力。
虽然这两地武装叛乱的规模,远远比不上辽东和陕西,但后来叛乱蔓延到四川、云南,为张献忠入川客观上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朱由检立刻召开临时小型朝会,商讨朵甘与乌斯藏暴乱的事,参加会议的只有三院十部的长官和赋闲在京的第一军军长袁崇焕。
“臣启陛下,北伐刚刚结束,大明需要修生养息,朵甘与乌斯藏没有多少汉人,再说,放着大好的中原不要,谁让他们跑到遥远的乌斯藏?”教育部长孔贞运率先发言,作为孔圣人的地六十三代孙,他现在关心的是在北五省普及圣人的教化,最怕朱由检节外生枝,让这次普及圣人之言的活动,夭折流产。
“孔大人此话差矣,汉人少,难道不是汉人?他们为大明开疆守土,理应得到朝廷的保护,况且,朵甘与乌斯藏,原本就是大明的国土,焉能任异族横行?”袁崇焕早在陕西的时候,就跟随在朱由检的身边,对朱由检的治军、治国思想,那是十分的了解,他知道朱由检召开朝会只是个样子,对于异族,年轻的皇帝绝不会手软,连北海省、岭北省这么遥远的地方,他都不放过,难道会放弃这块曾经的熟土?再说,要是不打仗,那要军人干什么?这位教育部长,原来的国子监祭酒,怕是昨晚酒喝多了还没醒。
“从京师调兵,劳民伤财,远远大于叛乱造成的损失,袁崇焕,你简直是穷兵黩武,如此儿戏,大明的国力必将消耗在尔等之手。”孔贞运吹胡子瞪眼,手指着袁崇焕,一点夫子的形象都不顾。
“孔大人此话,似有不实,上次北伐,不但收回大批故土,还净赚粮食一百六十多万石,白银两三千万两,难道孔大人忘了,没有这些银两,北五省哪有银子普及圣人之言?”如果说朝廷中有最了解朱由检的人,那这个人非李春烨莫属,他知道朱由检一定会出兵,但他支持出兵的同时,又不想得罪政务院的人,所以话说得轻描淡写。
“你……”孔贞运说不出话来,想到以前的北伐,都是耗费钱粮,只有这次朱由检北伐,赚得盆满钵盈,就是在北五省推行义务教育,也是在朱由检的雷厉风行下才得以实现的,以前有哪个皇帝,会想着在全国推行圣人之言?
“朵甘与乌斯藏都是苦寒之地,地势又高,汉人在那儿生活,实在不便,不如将当地的汉人迁回,朝廷也算对他们有了交代,如果没有土地,可以将他们放到关外。”司法院长乔允升的话,客观上是对孔贞运的声援。
“乔大人的话,下官不敢苟同,”曹文诏出言反击:“比如自己的孩子,聪明灵动的父母当然喜欢,难道缺胳膊少腿的,或者有点呆傻的,父母就会弃之街头?朵甘、乌斯藏虽然苦寒,一样是大明的领土,岂能弃之不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