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大明的未来(五)-《晚明之我主沉浮》


    第(3/3)页

    “利益。他们不肯传授技术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给他们更大的利益,他们当然会传授技术。”朱由检认为这不难解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体制,如果体制变了,能让工匠们得到更高的收入,他们自然不会垂青生产上的那一点点收入。

    又是改变。李春烨自认不是改革的料,他也不知道大明应该朝哪方面改。

    “此外,火器的进步,还要依赖与火器制造有关的技术和材料。例如火炮的炮管需要高质量的钢材,这就需要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燧发枪的子弹需要大量的红铜,而大明的红铜产量不足,红铜主要用于铸币,必须发掘更多的铜矿。”朱由检也觉得惋惜,大明的土地上虽然有铜矿,如河北的承德、福建的上杭、安徽的铜陵,但与庞大的需求相比,远远不足,而且这些铜矿都属于低产矿,含铜量低,冶炼十分困难。

    “究竟哪儿有铜矿?”挖矿是工部的事情,李春烨主管兵部,对矿场的位置不是很清楚。

    “辽东、蒙古的铜矿十分丰富。如果能在这些地方开采铜矿,可以就地招收工人,在当地形成移民城市,对于归化建奴和蒙古也有莫大的好处。”战争和经济永远是相辅相成的,要归化外民族,就得给他们更好地生活,如果强行用军事手段统治他们,就会像蒙古帝国那样,有多大的地盘,就有多少处烽火。曾经庞大的蒙古帝国就是在各地反抗的烽火中土崩瓦解的。

    “说到底还是要先臣服蒙古和建奴。”李春烨喃喃自语,眼中的光芒渐渐淡了下去。对于屡战不胜的大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收回辽东、臣服建奴。

    “即使不是为了铜矿,建奴也是非灭不可。北疆是悬在大明头上的一把利剑,稍有松懈,就会被砍得头破血流,甚至人头落地。”朱由检有三百年的经验,当然知道,代替大明的,就是被称为满清的建奴,以致日本人常常讥笑汉人“自明以后无国家”。

    “好,老臣必亲自禀明皇上,让殿下暂时主管火器局。”李春烨的语气异常果断,但眼中的光芒,渐渐隐去,好像藏到眉头上那深深的皱褶中。

    正当朱由检准备波澜不惊地结束这波澜壮阔的谈话时,李春烨却说出了让朱由检暗暗惊心的话:“殿下,兵部已经研究过高第、袁崇焕的战略倾向,结果一致决定支持高第。现在袁崇焕、满桂、祖大寿被解除一切职务,回到蓟州待命。”

    袁崇焕被解职?看来自己的无端到来还是改变了部分历史,宁远大捷恐怕也不存在了。

    没有宁远大捷也好,那不过是大明的回光返照,却让许多决策者从此陷于虚无的荣耀之中。

    也许努尔哈赤能逃过一劫,其实队大明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努尔哈赤死后,建奴出了一个更厉害的大汗皇太极,早知道如此,还不如让努尔哈赤多活几年。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