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孝道-《重生之新农村》


    第(2/3)页

    十一、涌泉跃鲤奉亲

    十二、黄香扇枕温席

    十三、董永卖身葬父

    十四、丁兰刻木事亲

    十五、陆绩怀橘遗亲

    十六、王裒闻雷泣墓

    十七、孟宗哭竹生笋

    十八、王祥卧冰

    十九、打虎救父

    二十、吴猛恣蚊

    二十一、黔娄尝粪忧心

    二十二、乳姑奉亲不怠

    二十三、寿昌弃官寻母

    二十四、庭坚涤秽事亲。(不会有人说我凑字数吧?有谁知道这二十四孝的故事呢?)

    关于孝的论著诗篇从古至今,早已不可计数。但是因为后世之人处于某种目的种种误解,到了后世,也不免有先贤本意不符的地方。

    比如现在大家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话实际的意思和当今大多数人的理解根本不一回事,完全就是后世之人误解之后流传开来。才形成了如今的这种意思。

    这句话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从原文里一分析就能看出,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现代人理解的没有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

    翻译成现代的话,意思就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任义务为最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

    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没含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义。

    后来到汉代时。赵岐写了一本《十三经注》。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后来经过不明真相的人以讹传讹就变成了如今的样子,颇有一番秀才识字认半边的意思,这完全是对古代先贤的话的一种曲解。

    传承了几千年的孝道,在如今这个物质的,物欲横流的时代,遭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挑战。甚至有人还理直气壮的拿起了法律武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