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自从中原王朝实行科举以来,读书就是所有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可就算这个机会再珍贵,依然和底层的贫苦百姓无缘。 想要供养一名读书人,那可不是底层穷苦百姓能够做到的,从上学堂启蒙开始,就得向先生缴纳束脩,还有平日里学习用的笔墨纸砚,那一项都是不小的开销。 十年寒窗不是说着玩的,从童生到秀才,再从秀才到举人,最后是进京赶考,金榜题名成为进士,其中所耗费的银子,加在一起海了去了。 而且大多数读书人即使熬过了十年寒窗,很多读书人穷极一生也只是个童生或是秀才,至于举人老爷和进士,那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艰难。 就算一个小康之家,想要供养一名读书人都得勒紧肚子咬牙坚持,何况那些穷得叮当响的底层农民了。所以在这个时代,在底层的贫苦百姓眼里,读书改变命运,那就是一个永远也完不成的野望。 可任谁也没想到,新朝初入中原,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中原各地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对所有底层的贫苦百姓眼里,那绝对是一件大破天的事情。 而且新朝连孩子们的笔墨纸砚都不用大伙自己置办,中午还能免费为孩子们提供一顿午饭。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但让所有的底层贫苦百姓减少了负担,还能节省下不少的粮食。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为这件事情感到高兴,中原各地的士绅官僚阶层都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做为这个时代的社会精英,深知知识的可贵,更知道如果知识得到普及,他们的未来的地位,将会面临极大的挑战。 儒家,因为他有愚民的思想,所以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愿意接受的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民众可以使他们遵照上面的命令去做,不可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千百年来中原历代王朝都始终遵循儒教思想,积极推行愚民政策。士大夫集团也因此成为了社会上的精英集团,疯狂的压榨剥削底层的百姓。 当然,儒家做为一种先进的学说,本身并不愚民,只是它的思想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自从独尊儒术后,儒的本意越来越脱离孔孟中的真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