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土地兼并-《远东1628》


    第(2/3)页

    赋税和差徭是封建国家赖以存在的两大经济支柱。但由于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国家控制的土地和民户锐减,以至形成“邑无王民”,“皆乡官之户”的严重局面。

    其实这种危险的局面,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已经料到了。为了防患于未然,洪武初年的《大明令》禁止投献。历代大明皇帝当然也深知投献之弊,几乎每代也都要颁禁令、禁律,有的甚至十分严厉。

    但封建时代是权势的社会,朝廷律令往往是虚文俗套。土地投献中获利的多是藩王宗室、外戚勋臣和官僚乡绅,这些人所组成的特权阶层,是封建皇朝的统治基础,他们怎么可能切实地去禁止和制裁纳献。

    大明这帮贪婪的封建统治阶层,下夺小民之利,上亏公道之赋,而繁重的赋税差役却要转嫁到广大底层农民的身上。

    根据《明神宗实录》的记载,明朝的田亩数,最高峰大约为12254291顷,而这些土地中皇室和官绅占有的不纳粮的土地越是总面积的6o%以上。

    到了明晚期崇祯年间,土地兼并的狂潮,已经使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集中在士绅地主阶级手中,有田者十分之一,为人佃者十分之九。

    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而转成佃户,更有甚者成为了奴仆,而大明也失去了大量的赋税,致使整个明朝中后期国家财政一直处于惨淡经营收支严重失衡的境地,直至明末崇祯时代,每年赋税仅有几百万两,这点银子别说打仗了,就算是治理国家都只是勉强维持。

    而且明末各地佃户的地租奇高,当时江南一亩地的收获,有三分之二要交给地主,加上朝廷的各种差役、赋税,逼得佃农只有选择逃亡。

    后世对明末的人口众说纷纭。明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五千余万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

    但是这个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字是不完整的,这仅是官方所掌握的赋税人口。还有大量的人口被隐瞒。

    后世很多学者认为,综合来说认定明末人口在2亿左右,如今已经成了人口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因为大部分底层百姓成为了大明藩王宗室、外戚勋贵和士绅官僚名下的佃户和奴仆,他们并不在官方的统计范畴。而且自从明朝中叶以后,各地的流民逐年增加,尤其是崇祯大旱致使北方数以千万计的底层百姓沦为流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