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迷-《帝国海权》


    第(2/3)页

    不过既然有好消息,自然同样也有坏消息。奥斯曼正在向德国慢慢靠近,而俄国则在渐行渐远。

    “英国人和俄国人达成了协议了?意料之中的事情,这个情况在他们进行接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了。没必要愁眉苦脸的。”夏洛腾堡宫内,约亨对满面愁容的马沙尔劝说到。

    不过这样的话语显然不能让帝国的首相阁下有丝毫的宽慰:“我们的确事先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但是没有想到英国人会如此干脆。三个协定的签署会让帝国的战略安全环境严重恶化。”

    和,这三个协定的签署让英俄之间再不用相之前那样针尖对麦芒了,加上法国从中穿针引线,俄国加入英法协约几乎已成定局,德国因此将陷入一个巨大的包围网中。

    “战争不可避免,任何旨在包围德国。以便孤立和瘫痪德国的政策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好在我们并非完全没有准备。”陆军总参谋长戈尔茨淡淡的说到。不过这平淡的话语背后却是代表了几乎整个德国政策的核心和各界的共识。那就是面对在德国周围形成的大国包围圈带来的压力,德国必须用更加强硬的政策来对抗。用军事手段打破包围圈。

    而戈尔茨所说的准备自然是自己制定的西守东攻的作战计划。

    虽然在计划制定之初,陆军内部有传出过反对的声音,毕竟施利芬在任期间德国的一切准备皆是围绕着施利芬计划来运转的。

    加上德国陆军内部普遍认为法国国内政局混乱,法国政府作战意志不坚定,陆军作战能力有限,对比国土广阔,气候恶劣,人口众多,士兵彪悍的俄国,向西打破突破口更加容易。因此对于戈尔茨刚上任就试图推翻前任的成果的行为有过异议。

    不过有皇帝陛下的支持,戈尔茨的能力和威望又足够压得住军官团,而且戈尔茨也没有明确表示推翻施利芬计划,而是以德国陆军不能只有西线进攻计划,如果东线爆发战争陆军不能一点准备都没有为由着手制定自己的计划,到目前为止计划也已经初现雏形。

    “我相信陆军的能力,但是我希望陆军明白东线进攻计划的目标是什么。”约亨向戈尔茨点了点头,顺便又给陆军上了上眼药。

    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而一战中的德国陆军已经完全忘记了这个初衷,架空皇帝、把持政府,无视任何可能停止战争的可能,一切都只为了彻底的获胜这个实际上根本不大可能的结果。

    1917年5月15英国议会公开表示以恢复比利时战前的状态为前提可以和德国进行停战谈判,但是根本不愿放弃自己已经吃下去的肥肉的德国陆军对此置之不理,然而可笑的是施利芬计划制定之初,施利芬就根本没想着要吞并比利时,如果可以换取英国不参战的承诺,那么德国将同样向英国保证在解决法国后恢复比利时的的独立和中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