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章:不可同日而语-《逍遥江山》


    第(2/3)页

    朱瞻基正色道:“皇爷爷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岂非汉王可比?“

    李浚道:“殿下好眼力!”顿了顿又问:“汉王实力与当年成祖相比如何?”

    朱瞻基心道:“皇爷爷以藩王造反夺取了皇位,对藩王多有顾忌,登基后鉴于前朝之失,对控制藩王极为重视,或以谋反等罪名,分别削去他们的封爵、属官、护卫,取消统领驻军的权力,最初的几位势力极大的藩王,都被削得损失惨重。而边境上的藩王们,更大多被迁入了内地。比如辽东,宣府等边境地区的王爷,更几乎无一幸免,哪怕保留爵位,也要挪地方。这样的后果,一是巩固了朝廷权力,但更深远的后果,作为边境重地的辽东地区,防务大为削弱,从此都要靠当地部落镇守维护,即便是这样,皇爷爷当年还是不放心,对于存留的藩王们,更是极力削减力量,各地藩王的武装,被想方设法削减。藩王干涉军务乃至地方zhen务的现象,更是明令禁止,发现了就抓。在那以后,朝廷对藩王的禁令越发严苛,甚至藩王们不但不能与官府结交,更不许从事士农工商之类的行业。连出城郊游都要被监控。这样的王爷比起祖父当年领兵数万,自不可同日而语?“

    “不能比?“朱瞻基轻声道。

    李浚颔了颔首继续道:“殿下以为当今圣上比建文帝如何?“

    这一下朱瞻基并没有意外,而是目光明亮了起来,想了想道:“建文帝柔仁,但不善用人,所用之人不过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人矣,此三人皆书生,仓猝行削藩之计,不知兵事,当年皇祖爷爷单旅孤城,利于战不利于守,利于合不利于分。如果建文帝当初下令山东、河北诸将各拥众数万,凭城坚守,年深日久,皇祖爷爷实力弱小,胜一仗败两仗,又一直逡巡在河北、山西狭窄地带,熬过一阵熬不过两阵,军队人心最终会轰然瓦解,又何来四年靖难呢,如今的天下怕轮不到父王来坐了?“说到了这儿微微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父王幼年即读儒家经书,生性仁厚儒雅,沉静好文,言行识度,很早就知儒家治国之道,以聪慧仁德著称,虽是如此,但父王并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间,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父王能文能武,单是这一点,建文帝就比不了父王。

    再说,父王这一年来,所展现的政务宽仁的政务能力,先是赦免建文帝时的旧臣和皇祖爷爷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爵;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辅政;修明纲纪,废除古代的宫刑,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其次,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下令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珠宝采办,以减轻百姓负担;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

    最后,崇尚儒学,褒奖忠孝,并善于纳谏。使得朝政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在科举制度上,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规定了取中比例为“南六北四”,综观这一桩桩的大事,父王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岂非那建文帝可比?“

    “殿下所言甚至?”李浚由衷的赞了声,道:“当今圣上,仁厚不失柔弱,乃千古明君也?“说完看了一眼左右,压低了声音道:”汉王不比成祖,当今圣上也不是建文帝,试问殿下,汉王若效仿成祖结果如何?“

    这话有些大胆了,但朱瞻基此时知道对方是想告诉自己一个态度,随即压低声音道:“必败无疑!“

    李浚见朱瞻基说此话一脸的自信,暗暗点了点头,心道:“果然是好圣孙啊?“

    “既如此,微臣又岂会明知是死,还有扑上去呢?“李浚同样一脸正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