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章:这个女子是祸水-《逍遥江山》
第(2/3)页
要说朱元璋立下的规矩众多,一样样都自己的子孙给毁了,唯独这个“后宫不得干政“做得极好,这源于朱元璋以史为鉴。
当年汉武帝刘彻的宠妃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虽然年纪尚小,但身高体壮,好学多知,刘彻特别疼爱,想立其为太子,但考虑到弗陵年幼,而其生母还很年轻,因此犹豫再三。后来,汉武帝终于下定决心,在将钩弋夫人以罪赐死后,方才立刘弗陵为太子,即后来的汉昭帝。汉武帝对确立这一防范原则的初衷,是这样向大臣表述的:“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yin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耶?故不得不先去(除)之也。”但此原则太过残忍,很少有皇帝能狠下心来杀了太子的母亲,一直到了北魏,这一原则重新被北魏tai祖皇帝拓跋珪给继承了下来。
在巩固自己国家全力当中,拓跋珪逐渐感到母亲和妻子背后的势力是对自己权力的最大威胁。虽然他知道如果没有母亲和贺兰家族的支持,他就不可能获得今天的地位,但童年时母亲以他的名义缚什翼犍请降的事情仍然让他心有余悸,很担心类似的事情还会在自己的子孙身上重演。经过考虑之后,他决定防患于未然,先杀死长子拓跋嗣的母亲、来自独孤部的刘贵人,彻底消除母后势力可能带来的影响。
但此时太过匪夷所思,当他给太子解释这件事情时,一向孝顺的拓跋嗣却日夜痛哭不止,不论拓跋珪怎么给他讲大道理都没有用。最后拓跋珪发起怒来,命令拓跋嗣立即进宫,太子身边的人知道拓跋珪的脾气,不知道这一去会遭到怎样的厄运,就劝太子先躲起来,等到皇帝怒气平息的时候再去见他,于是拓跋嗣就依计逃走了。
既然拓跋嗣失踪,拓跋珪只好考虑另立一个太子。下一个儿子是清河王拓跋绍,他的母亲也来自贺兰部,是贺氏的妹妹,拓跋珪的亲姨母。拓跋珪年轻的时候在贺兰部落见到她,当时就被她的美丽打动。当时鲜卑人在婚姻上没有什么辈分的忌讳,娶自己的姨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贺氏只是觉得自己的妹妹长得过于美丽,而且已经有了丈夫,娶回来恐怕不是个好兆头。但拓跋珪并不在乎这些,他暗地里杀死了姨母的丈夫,把她娶了回来。
拓跋珪一向很宠爱贺夫人,但现在为了立太子又必须把她杀死,他觉得实在有些下不了手,只好先把她关起来,准备给自己一段时间来作决定。为了建立中原王朝那样父死子继的制度,他已经害死了拓跋觚和拓跋仪两个弟弟;在消除贺兰和独孤部族势力时,自己的母亲又被逼得忧愤而死;而现在,为了防止未来的继承人受到母后家族势力的干扰,他又不得不杀死两个宠爱的妻子。看着亲人们一个个死去,他觉得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在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良心谴责之下,拓跋珪的心理极度扭曲,终于神经错乱了,每天都对着身边的空气喃喃自语,似乎亲人们的冤魂都飘荡在他左右,他必须向他们解释个不停。
被囚禁起来的贺夫人也不甘心坐着等死。情急之下,她托人带信给儿子拓跋绍,让他来救自己。于是十六岁的拓跋绍带着人连夜翻墙进宫,冲进拓跋珪居住的天安殿。拓跋珪从梦中醒来,还没有来得及找到武器,就已经被杀死。
但这种“子贵母死”的制度仍被一些北魏后妃所借用,成了北魏皇帝必须执行的一件大事,每当北魏的皇宫立下太子时,宫中必然是传来哭声。
直到魏宣武帝准备立儿子元诩为太子时,却发生了变化。宣武帝不忍看到元诩的母后死于非命,动了恻隐之心,将这个女人留了下来,然而这一丝恻隐之心,并没有给自己换来一丝回报,元翊继位后,胡太后便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专擅国政,与内宠结党营私,并与其小叔子清河王元怿等人yin乱宫帏,最终竟与人合谋鸩杀亲子孝明帝,从而使得北魏大乱了一阵。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吸取历史教训,规定后宫、外戚、亲王(把非太子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不得干政。所以后宫不得来朝堂之上敢于国事,便是当年朱元璋敬重的马皇后也一直遵守这条规矩。
此话一出,那孙氏面色有些不悦,哀怨的看了他一眼,道:“人家不是看你在书房么?”
这话儿柔柔的,带着一股哀怨,越发动人无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