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8章:当局者迷-《逍遥江山》
第(2/3)页
文官没好处,却有巨大的义务,每次下西洋各方地方都需要配合,返航尾随宝船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君王都需要文官安排馆驿、调拨徭役,只干活不给工钱,久而久之文官对下西洋没有半分的好感。
更何况自大唐太监干政后,祸国殃民后,将好好一个大唐弄得灰飞烟灭,太监在文官眼里,从来都是祸根,是绝对不能掌握半分权利,如今倒好,这些太监不但下西洋,还代表大明与各国展开外交,甚至有些太监的权利比他们还大,这让他自幼饱读诗书,以天下之忧而忧的文官集团如何放下心来。
没有好处也就算了,还要被一个太监呼来喝去,士可忍孰不可忍也,长此以往,文官从心里就抵触下西洋。
但朱棣生前对太监极为信任,尤其是郑和更是宠信有加,加上朱棣的雷霆手段,文官集团心头虽不满,但谁也不敢去触那个霉头,仗着朱棣雷霆的手段,郑和下西洋之举才得以顺利的进行,直到一年前,朱棣与征战途中病死,沉默多年的文官总算是找到了机会,他们群起发动舆论攻势,竭尽全力的丑化贬低郑和航海下西洋的活动,几乎把下西洋说的一无是处。
继位的朱高炽就下令宝船悉皆停止,诸国贡使遣返,各处海船修造悉皆停止,到了这会儿文官集团才算是出了一口气恶气,没了下西洋的壮举,郑和便也不再是郑和了。
这一番细想尽让杨峥有些动容,在郑和西洋的年代,大明是何等的鼎盛辉煌,好在倚重、信赖文官集团的朱高炽并不长寿,在皇位上仅仅做了不足一年,迁都大计未及执行,下西洋的壮举也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一年后,他的儿子朱瞻基登上了皇位,这个无论是魄力,还是性格都像朱棣的年轻天子,在继承大统后,在宣德五年,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二月三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此后还进行了一次下西洋,只是比起祖父朱棣,无论是规模,还是次数都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不久的将来,对于郑和来说,能再一次出航,无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当今圣上仁慈,对文官颇为依重,文官如此痛恨老夫下西洋,圣上未必会让老夫继续下西洋?”郑和皱着眉头担忧的道。
杨峥道:“当今圣上不行下西洋之举,未必我大明其他皇帝不想下西洋?”
郑和眼里一亮,盯着杨峥道:“小兄弟是说太子?”
眼看郑和一脸期盼的眼神,杨峥差点就想告诉他,在即将到来的五年里,还有一次下西洋,话儿到了嘴边终究是忍住了。
“太子性子随成祖皇帝,虽重用文人,却未必全都信任文人,大人西洋之行,利国利民,用不了多久,大明将会重新下西洋,如今大人只需好生等待便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