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章:奉天承运-《逍遥江山》
第(2/3)页
如今他才四十八岁,还年轻,他相信只要他勤政爱民,他开创的王朝,也一定比祖父、父亲更加繁荣,更加昌盛,他也会成为历史上比肩唐宗宋祖的圣君。
而要做好这一切,首先得需要自己的年号,新的皇帝即位,践阼为主,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合人意,而重新确定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他朱高炽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年号。
为此,他一早让礼部着手议定年号,但这些时日礼部尚书不在朝廷,所以他将此事交给了太子少师吕震处理。
这吕震临潼人。洪武年间以乡举进入太学,后升山东按察司试佥事。之后入朝担任户部主事,后升北平按察司佥事。燕王朱棣起兵后,吕震降于朱棣,被命侍奉世子。永乐初年,升任真定知府,三年后升刑部尚书,永乐六年,改礼部尚书。朱高炽监国期间,其女婿主事张鹤朝参失仪,朱高炽因为看在吕震的份上宽宥了他。朱棣知道后很愤怒,将吕震和蹇义投进锦衣卫监狱,但不久之后,就给他们复职。
此人曾三次奉命省亲,其中两次正值关中闹饥荒,吕震令有关官员出粟赈济,回来后才上报朱棣。但他没有学术,任礼官却不知大体,所以朱高炽对于本没什么好感,但此人多了礼部尚书多年,在杨士奇不在北京,一时倒也按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且此人倒也不是一无是处,永乐年间,担当礼部尚书之时,每次奏事,别的尚书都手拿副本,又与左右侍郎轮番上奏。吕震身兼三部之任,奏章更多,但他都是自己口授奏章,不用侍郎参予。情状复杂,千头万绪,他都背诵如流,不曾有误。他曾扈从朱棣北狩,朱棣见有石碑立在沙碛中,率群臣去读碑文。过了一年,朱棣与文臣谈及该石碑,诏令礼部派官去录回碑文。吕震说不用派,请备好笔纸在皇上面前写出来。朱棣暗中派人去拓回碑文校对,竟无一字脱误。这份能耐,让朱高炽很是欣赏,故此将此等大事交给了他。
经过几日的商讨,吕震倒也不负所托,于昨日送来商议的年号的结果,只是朱高炽有些不满意,迟迟没有朱批。
此时的龙椅上,朱高炽皱着眉头细细斟酌吕震送上的年号,显得有些犹豫不决。
守在身旁的太监王振斜眼瞥了一眼那奏折,不安多看,弓着身子小心翼翼的走到龙椅旁,将龙椅茶几旁边的茶杯轻轻撤了下去,他生怕惊动了正在思索的朱高炽,因此他大动作极为小心,可以说没有半点响声。
但朱高炽还是看到了他,对于这个为自己披红的太监,朱高炽还是有些影响的,尤其是那一手模仿自己笔法的书法没让内阁的杨荣看出破绽,让他很高兴,对这个太监的印象多了几分好感。
此时,也不知是想到了什么,竟将手中的奏折放了茶几上,对着王振道:“你可是叫王振?”
王振心头一喜,皇帝既然能记住自己的名字,见皇帝看着自己,忙跪下道:“回禀皇上,正是奴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