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七章-《末世之雍正帝妃传》
第(2/3)页
康熙琢磨了一下:“要每天喝糖水么?”
茱莉亚忍不住笑起来:“不是的。糖水只是救急,喝太多反而不好,对牙齿对内脏都有损害。雍亲王的问题还是在于太劳累,饮食又过于削减。这段时间在家歇着应该就没事了。”
这时候,胤禛进来,给康熙道歉,说自己刚才一下晕过去,害得皇阿玛也跟着着急。
康熙看他两条腿还有点发软,就叫他回去歇着。
“叫奴才们弄顶软轿,最近这段时间,老四你就别骑马了,小心再摔下来。”
等胤禛走了,康熙兀自沉思,胤禛这几天身体差成这样,还支撑着来宫里见他,他竟没察觉,直至儿子晕倒在面前,才吓了一跳。
……但,老四怎么从来没提过呢?
想及此,康熙又微微摇头,他们父子间的隔阂何止这么一点?胤禛不大愿意和他说自己的事,这是这孩子从小的习惯,近年来这种情况越演越烈,有时候康熙明知他在搪塞,却还是追问不出个所以然。
康熙想起前不久的一桩事:一个官员进京履职,那官员出身两广,祖籍番禹,官话听得懂,但讲得极差,康熙听得一脑门子汗,好些地方得追问两三遍才能听懂。官员也发觉了,他生怕皇帝误会,于是更努力纠正自己的发音,结果适得其反,越努力越糟,吓得那官员直哆嗦。
老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讲官话。
旁边侍奉的雍亲王看不下去了,就和康熙说。让那官员索性讲方言,他听懂了再给康熙翻译。
那官员得了命令,舌尖放下了千钧重担。一说自己的家乡话,表达顿时流畅,本来先前磕巴不清的一些要事,通过胤禛的翻译,也都一一说得明明白白。而且雍亲王还能偶尔和他对话,一时间俩人谈笑风生,那官员又高兴又好奇:他弄不明白,为什么雍亲王会说粤语。甚至有些词句雍亲王说的。他还听不懂,得胤禛更换好几个词汇,才能领会意思。
康熙在一旁,大大的震惊起来!
他怎么都想不通。在京城土生土长的四儿子。是怎么听得懂讲得了广东话的。也没听说胤禛身边有从岭南来的奴仆啊!而且他在一旁观看俩人交谈时的神色,胤禛说话仿佛是比那官员更加的流畅,有些词胤禛说了。那官员还理解不了,就好似胤禛对广东话的掌控范围,远超过这名岭南官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怎么可能呢!
再细问,胤禛却不肯回答,只说,自己也不是全能听懂,不过十之**应该没问题。
康熙又问:“听着这意思,你说得挺顺畅?”
胤禛赶忙谦逊道:“儿臣说得不好,以前光是听,没机会说。老十三和老九比儿臣强,他们都在实际中用过。”
康熙问:“为什么你说的有些话,连这个人都听不懂?”
“回皇阿玛,那是因为此人的口音太老了,有些词汇已经被淘汰,他却还在使用,而外来语他又一无所知,其实刚才的交谈也不算顺畅,儿臣也是连猜带蒙的。”
“外来语是什么?”
“就是由洋人的话翻译过来的汉语词,是岭南那些接触洋人的百姓们顺势带过来的词汇。”
“比方说?”
“比方说,呃……”
胤禛张着嘴,瞪着康熙半天,“雪碧坦克马拉松电话沙发阿司匹林”之类的翻译词汇满脑子乱飞,可他一时间竟一个词也说不出来!
他当然说不出来,康熙年间怎么可能有外来词!
可是康熙牢牢盯着他,那架势就仿佛非得逼着他给出一个例子不可。胤禛憋得没办法,最后憋出一个词:“社会主义!”
康熙一愣:“社会主义是个啥?”
胤禛满头大汗:“就……就是说,其实……其实儿臣也不太明白,那是洋人的词儿,这个……这个……反正咱这儿不大用。”
康熙愈发震惊:“老四,你听得懂洋人的话?!”
胤禛卡了半晌,才解释:“儿臣听不懂,儿臣就是……就是知道得比较多。”
“那为何你知道,此人身在两广却不知道?!”
“因为他脱离了人民群众……”
“啊?”
“不是!儿臣是说他……他总坐家里,不大知道外头百姓们说的话……”
康熙想了想,又追问何谓“口音太老了”,胤禛说,就是还没发展为现代粤语,康熙再问什么是“现代粤语”……胤禛就不吭声了,脸上跟着浮现出“我他妈又多嘴了”的懊丧表情,好像闯了多大祸似的。
康熙觉得,自己是越来越弄不懂这群儿子了!
……而茱莉亚,却比他这个做父亲的,了解得更多。
想到这儿,老皇帝轻轻舒了口气:“他是朕的儿子,在朕身边三十多年,朕对他的了解,竟没有你了解得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