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他们很难有现在一些“理性的精英”那样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关系的感悟,身逢乱世,他们也许感受最少的,就是“国家”这个概念,感受最多的应该是大大小小的“大帅”。 这支军队从成军之时起,部队事实上就只是某人的私人卫队。从个人而言,他们也许从来就没有感受过“国家”对他们做过什么,但他们知道,“打内战”是一个军人最大的耻辱。 他们也许曾横行乡里,也许曾鱼肉百姓,但只有在投身于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投身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时,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军人的使命和荣誉,只有在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斗争中,他们体内火一样的激情才被唤醒,并且象火山一样地迸出来,令他们可以无视敌我实力的悬殊而奋勇前行----为了身后四万万同胞,宁可战至最后一人而决不后退。 想着这些地方部队为国家和民族所做的一切,马铮就不由得一阵热血澎湃。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种,区区东洋倭寇尔敢窥视我华夏神器。 尽管现在国家危难,但是有这些肯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人民在,中国是不会亡的。 马铮缓了缓神情,站起来说道:“同志们,尽管我们国家再一次战败了,但是我们却没有屈服,想一想身穿单衣草鞋依然坚持到华北作战的川军们,我们自愧不如。尽管我们在绥察地区连连取得辉煌的战果,但是中国以及整个中华民族都是一个整体,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传承的整体,所以我们不能看一城一地的胜败,我们要站在大局的角度看待这场战争。” “国民政府这次虽然也一如既往的战败了,但是这一次和前几次又有所不同。前几次无论是淞沪会战还是徐州会战,国民政府败得那叫窝囊,这次虽然也不是太光彩,但是绝对比前几次有意义。” “意义?”所有人都不解地看着马铮,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败了就是败了,一场败仗有什么意义可言。 马铮知道他们这些人没有自己看得远,也无法看明白更深层次的东西,当即说道:“这一次日军战死战伤的兵员有几万人,这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损失最严重的一次。这次日军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利,但是在战略上却输了。” 接着马铮继续说道:“国民政府尽管丢失了华中第二大城市武汉,但是也等于减掉了一个压在身上的大包袱,数十万能征善战的部队可以从防御守备兵转为进攻的突击兵力,而日军却是要派遣大量的兵力去守卫大武汉。这样一来敌我双方的攻守之势互换了过来,用这一层面的或者这一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第二次武汉会战还是很有意义的。”(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