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西进永宁,闻讯逃散-《大明末年》
第(2/3)页
李瑁此刻心中满足,见他自称麾下,足见已然归心,更是高兴,不过嘴上仍旧说着客气话,“靖安兄,你我结交一场,兄弟相称,区区职务,何必介怀,只需跟在主公身侧,建功立业,他日封侯拜相,并无不可啊!”
陈达不同于其他狡诈文人,心中还有股子血性在,加上熟读史书,君君臣臣那一套早就牢记在心,加上家中父老不时耳提面命,他自然就生不出别的心思来了,“自然,陈某虽无甚大本事,但为人李副将你也知晓,一日为主,终身为主,承蒙不弃,跟随左右,此生无憾也!”
“如此你我兄弟联手,何处去不得?!”李瑁高声说了一句,更是欣喜,不过客套之余,懂得他心中所想,索性直言开口,“靖安兄,军中不同旁地,你又与我深交,日后少不得携手同进,一通好生为主公效命。”
说了这句,算是结束客套,直接步入正题道,“不过眼下,主公命我等西进攻取永宁,而今朝廷兵马已无多少驻扎,若星夜西进,必定一举建功,故而我欲分兵各路,同时攻打各州各县,你看如何?!”
陈达只思考片刻,却是摇了摇头,打马并肩齐身,这才将心中所想说出,“将军,前番攻破官军大阵,俘获无算,其中俘虏所言,乃是秦兵自神木而来。隶属临洮总兵官曹文诏麾下,我久在河曲,前番流贼破城。晋地官军莫不敢战,只有此人敢以孤军而来。星夜平定。
贼寇无不畏惧其名声,远远瞧见其部渡过黄河追击,就闻讯远遁,无人胆敢交战,可见其麾下必有精兵良将,我部虽上阵见血,但毕竟不是百战精锐,若是仓促被其侧击。则势必难以保全自身,当日我曾登城墙,远远瞧见其部多为骑军,可日行千里,此在平阳府石楼县剿贼,若是永宁有危,其必来救,如何能战?!”
不得不说,陈达还算是有两把刷子的,不然李瑁也不会冒大不韪。举荐一个战功不足以服众的人来做参将,故而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见,此刻听他说完。思量片刻,这才沉声道,“我正是心忧这部官军北上,故而欲趁其不曾北上,便攻取各县,依托城池防备,不然如何是他对手?!”
李瑁对自家麾下的战斗力从不高估,在他看来,虽然日夜操练。但是转战千里不提,军心疲惫之下。原有几分战力也发挥不出来,现在无非凭仗自家火炮弓弩之利。还能打打官军缺乏战备的军户兵,但要是与曹文诏作战,恐怕主公麾下,无一人敢打包票说能打。
“将军所虑虽成,但主公此次无非发炮二十门于我等,且无难以运输的大将军炮,尽是些虎蹲炮,射程又近,与官军装备恐怕差不离,若再分兵,恐怕各路皆不占什么优势,还不如集中一处,我观临县,正处其中关键,我前番以磨盘山区突入岚县,在其中走了一日,端的凶险。”
陈达好生言语,只为全军谋划,“再者永宁一州,毕竟地处秦晋交汇,重兵云集,我观其不下数千能战之兵,官军若闻后路被断,则势必全军而来,若主公大军在此,自然无惧,可我等只有偏师一路,何不稳扎稳打,先取临县,兴县为根本,屯兵磨盘山区,坐拥地利,若官军来攻,则以山区坚持,拖其骑军,抵消战力,无论周旋皆握有主动,如何?!”
“可如今咱们三千五百兵马,若兵锋直指一处,又有空缺浪费之嫌,我观兴县在北,亦无朝廷大军驻扎,我临行前,主公授我临机专断之权,我欲命岚县精锐之兵西调,再以本部抽调五门炮铳北进,必能攻取兴县,如何?!”
李瑁是打心底不愿一城一池的计较,在他想来,官军此刻还在平阳府镇压流贼,根本无暇北顾,若是趁机各路进犯,抢在官军之前夺取整个永宁州,届时发动民众,得兵数万,何惧区区一个曹文诏?!
如此,他又接着开口,“陈参将你兵一部,兵发临县,也与炮铳五门,取了临县之后,即就地驻扎,大军深入村镇,分发田土,广收民军,巩固地方即是大功一件,我欲率兵沿河南下,直插永宁,只等破除州城,届时即便朝廷大军来援,又能拿我怎样?!”
陈达思量一会,倒是觉得自家过于谨慎,况且李瑁乃一军之主,贸然顶撞恐怕得吃排头,干脆进言叫他小心防备便可,“若如此,将军当广施斥候,监视南面,官军骑军众,可日行千里,昼夜可达,兼兵甲之盛,实难抵抗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