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论道(三)-《九州志之诸子百家》


    第(1/3)页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这时,只见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墨家弟子,越众而出,走上台前,先向众人抱了抱拳,笃定道:“天下人生而平等,互不相欠。故而,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有恩报恩,有德报德。”说罢,竟不理会是否有人提问,直接转身回到了师兄弟之间。

    全场愕然,一时也忘了质疑。可是待反应过来,又觉对方话语再简单不过,说得明明白白,根本毋庸置疑。

    诸子百家之中,熟识墨家之人,无不摇头苦笑,道:“此子倒深得墨道真传。”

    墨家提倡“言无务多而务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认为人应当少说话,多明智,去文饰,善明察。所以,墨家无论说话,还是作文章,从不像其他流派一般,或铺张扬厉,或善为普喻,而是直截了当,就事论事。

    这等方式,虽然容易为人理解。但是过于质朴,太硬太直,缺乏感情趣味,难以引人入胜。

    是以,肖逸听罢之后,虽感干净利落,十分痛快,但是总觉得有些不适。

    然而,百姓文辞有限,反倒喜欢直截了当。而且墨家寻求的是快意恩仇的路子,颇合百姓心意,登时引得彩声四起,百姓纷纷叫好。

    直到此时,百姓才从佛家和阴阳家那等沉闷的论道中醒来。

    肖逸虽微感失望,但也实实在在领教了墨家的风格,又不禁大生敬意。

    墨家居徐州,徐州偏北,便是青州儒家。

    眼看儒家上场,肖逸也顾不得继续深思墨家之道,忙将目光聚集到儒家方向。

    儒家论道者是那季逍城。但见季逍城行到台前,做了个四方揖,朗声道:“天下诸事,不外乎德、怨二字。大到国邦,小到邻里。德则和睦,怨则反目。人生而至死,国立而至亡,无时不在发生。”

    众人听闻“报德、报怨”之题后,只是在想“如何报德,如何报怨”,儒家却将其升华到探究家国大道的层面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