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说书人-《文坛崛起》


    第(3/3)页

    幕布拉开,台子上空荡荡的,唯有一张青色长桌,一条长凳,长桌上还放着一块醒木。

    一会儿,台上走出一位民国装束的中年男人,先是简单说了一些场面话,随后进入正题,说,今晚欢迎各位的到来,话不多说,有请我们的老朋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著名评书家,关世云老先生。

    随后,从台后走出一位长衫老人,青衫、白须,精神矍铄,眼圈微凹。

    老人一出现,台下响起了众人的热烈鼓掌。

    无疑,这位青衫老人就是今晚的评书人。

    老人走到长桌角边,对台下观众先是行了一个拜手礼,随后将衫角一撩,坐在了长板凳上。

    “砰!”老人拿起桌上放着的醒木,往桌上一拍,评书开始了。

    “说书唱戏劝人方,

    三条大路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

    人间正道是沧桑!“

    “今天,我们来讲讲长枪书《精忠岳传》!”

    “。。”

    常言道“行家一出手,就看有没有“,老人说书字正腔圆,带着下陕北独有的腔调,中气十足,绵长有力,就算不懂评书的人一听,也知道这位是行家。

    楼上的叶晨,听着老人评书,心中暗自点头。

    清代,民间说评书的,绝大多数是在街面的道路两旁支棚立帐,摆上长板凳,围成长方形的场子,谓之“撂地“。只有少数评书人才上茶馆献艺。到了民国时期,评书茶馆日渐兴起,是鼎盛时期。

    开茶馆的初创“书座‘,须通一个所谓的”请事家“(即书馆里的主持者),也就是刚才上来的中年男人。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