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豪车-《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2/3)页

    家传了几百年的手艺,其中不少是独门技艺。

    当然让父亲跟自己一起做,而不请人做,倒不是杨潮舍不得钱,相比王潇给的钱,这点请人的钱真的不算什么。

    跟杨潮分手的时候,王潇甚至提前预付了一百两银子,足够做一辆马车了。

    更承诺如果他送礼成功,还会给杨潮封一千两银子的谢礼。

    之所以要自己和父亲亲自做,是因为杨潮认为轴承和减震,将是这辆车最重要的部分,算是核心技术,他不打算被人知道。将来这辆车将因为轴承和减震,而成为独一无二的马车。

    车厢和车轮的工作,杨潮帮着进料后,交给两个木匠,木匠在各自家里去做。

    轴承和减震则要在杨家的铁匠铺里制造出来。

    轴承的结构,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外圈内圈两个圈,中间一圈滚珠罢了,这杨潮还是知道的。

    但是让杨潮没想到的是,制作轴承比想象中要难的多了,首先杨潮就发现,球形滚珠几乎不可能做出来。

    手工锻打一只钢珠,即便是手艺最精湛的铁匠,也做不出来。

    最后思考了一夜后,杨潮只能更改设计,用更容易制作的滚针来代替滚珠。

    滚针其实就是铁质的圆形短棍罢了,虽然也不容易制作,但起码比钢珠容易多了,经过锻打之后,在进行打磨就能做出来。

    轴承的内外圈是铸造出来的,铸铁的承压力足够,父亲可不懂铸造,是找兵仗局的工匠做的。

    但是当两个铸铁圈拿回来后,杨潮却发现滚针无论如何都装不进圈中。

    设计绝对没有问题,铸造也没有问题,内外两个圈之间的空间本来就是刚刚能够容纳滚针,但是设计中为了防止滚针掉落出来,边缘是有九十度凸起的,因此入口是比里边的滚道要窄,比滚针的直径更窄,理论上根本不可能安装进去。

    这让杨潮险些放弃使用轴承的设计,可是那天夜里,突然自己心烦意乱,将轴承拿回家胡乱的仍在门外,第二天一早随手拿起来,结果发现一下子就穿了进去。杨潮这时候才明白过来,这是热胀冷缩的道理。

    因为在寒夜之中冷冻后,内外圈都内缩了,甚至滚针都缩小了直径,所以穿了过去。

    滚针是穿了进去,但是新的问题接着就来了。

    内外圈在滑动之间,滚针竟然会碰到一起,无论灌多少油都无济于事,两根滚针扭在一起后,摩擦力非常大,很容易卡死轴承。

    杨潮这才想到后世的轴承中间还有一个结构,保持架,说起来就是一个个连在一起的套子,将滚珠、滚针隔开,让滚珠和滚针老老实实在套子里滚动。

    杨潮连忙更改设计,加装了一个用铁片打造的连轴套子,套在轴承之间,终于解决了所有轴承的难题。

    此时不由心惊,一个小小的设计竟然如此困难,据说古代很早就有轴承了,是用木头做的。

    杨潮觉得,以自己这样的方法来做轴承,恐怕自己能做出来,用得起的人也不多。

    难怪古人不发明轴承呢,不是因为做不出来,而是因为没有市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