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定窑小碗-《捡宝生涯》


    第(2/3)页

    彭阿东带着两人走进屋里,随后就关上了门,边走边说道:“元老板,今天你算是来巧了,我最近正好得了一件定窑的瓷器,包你满意。”

    元林惊呼一声:“什么!你说是定窑?宋朝的定窑?”

    彭阿东有些得意地说道:“对,就是你说的定窑。”

    宋代的五大名窑,对收藏界的人来说,那真是如雷贯耳了,大凡收藏古瓷的,哪个都想有朝一日能够淘换到一件宋代的五大名窑瓷器,最次的收藏一只紫铜镶口的定窑碗也行。

    只是聪明的收藏者,都有自知之明,深知定窑以外的官、汝、哥、钧的存世量很少,价格也相当昂贵,远非普通人能够承受的起的,因此谁也不敢轻易涉足这类藏品。

    现在听说,这里有宋定,元林那叫个激动,但马上他就想到,其实,宋代定窑的存世量与其它四种相比,虽然稍多了一些,但总量和其它瓷器相比,也是很稀少的。再加上彭阿东不堪的名声,他的心情马上就平静了。

    彭阿东可能猜到元林的想法,笑道:“元老板,你是不是觉得,我老彭骗你的?”

    “哪里,老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这里有定窑也算不得什么稀奇的嘛。”元林笑着说道,心里则对此事不太相信。

    至于旁边的孟子涛,对彭阿东这里有定窑瓷器,到不是太奇怪,而且就算有也没什么。他之所以这么想,源于定窑的历史。

    定窑起源于唐代,是我国北方早期烧制白釉的窑址之一。定窑原先只是民窑,生产的是民间大量使用的日用瓷,后来宫廷插手,部分生产御用瓷,这是“民转官”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当时定窑一度垄断了我国北方的白釉瓷器市场,同时也成为最早进入北宋宫廷的御用瓷之一。特别是北宋的中晚期,定窑的瓷器在宫廷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一般来说,民窑的东西比起官窑来,要活泼许多,定窑一开始的装饰手段只有刻花,非常灵动流畅,题材都是民间常见的图案。因为大量生产,工匠越来越熟练,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后来因为市场需求量大,大批量生产没法逐个刻花了,于是出现了“陶范”,也就是模子,产生了印花。就算这样还不够,工匠后来又发明了“覆烧”这个工艺。

    要说,在“覆烧”发明之前瓷器的烧制都是一匣一器,一个匣钵里面装一件瓷器,北方都是馒头窑,一匣一器能够烧制的量就很少了。所以为了批量生产,定窑的工匠们发明了采用覆烧法来提高产量。

    但历来陶瓷的产量和质量就是一对矛盾,定窑使用的这种覆烧法就有致命的缺陷,就是碗口沿处留下了一圈无釉涩胎,这种“芒口”无论是外观还是使用安全性都出现了大问题。

    虽然“芒口”可以镶嵌金属圈来弥补这个缺陷,但仍然大大影响了定窑器的品质。所以到北宋晚期,宫廷中就很少使用定窑了,于是才出现了后来的汝窑。

    所以说,市场上出现的高价定窑瓷器,至少要是镶嵌金属圈的定窑,剩下的普通品种,其实并不怎么值钱。

    正因为这样,孟子涛对彭阿东手里有定窑瓷器,并不觉得奇怪。

    彭阿东眼睛一瞥,注意到了元林眼神中的那丝不以为然,笑着说道:“我这人也喜欢用事实说话,如果不是宋代的定窑,我把它吃了。”

    “彭大爷,您也不怕噎着。”元林笑着开了一句玩笑,心里则有些疑惑,暗道:“难道这家伙真有定窑瓷器?”

    这么想着,元林看向了孟子涛,发现对方老神在在,好像对此事并不怎么在意,心里更加疑惑了:“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连定窑都不在意了?”

    孟子涛感觉到元林在注意自己,就回了一个稍安勿躁的表情。

    元林有些放下心来,接着边走边聊道:“彭大爷,您家里就您一个人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