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修齐治平-《春秋我为王》


    第(2/3)页

    赵无恤在鲁城曲阜大肆宣扬想归晋的迫切,在孔子等人理解来。大概是希望回国后慢慢做到执政上卿的位置,治理晋国。

    他哪里想得到,赵无恤看到晋侯第一眼,就能生出“彼可取而代之”这样的僭越心思来?

    此治并非代国君治民,而是直接代天牧民!

    但最后的平天下,就让人有些震惊了。平,孔子理解为平定,他虽然也想在全天下恢复周公之政,古朴之礼,但那却是不敢贸然说出的梦想,只能在私人场合婉转地说:“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在尚未生出大一统思想的孔子看来,无恤此言或许是想效仿当年赵宣子、赵文子会盟诸侯的举动罢!又或者是管夷吾那样辅佐国君尊王攘夷,将这个越来越不堪的季世扭转过来!

    总之,修齐治平,这的确是个很切合卿子身份的志向,也是这世间罕有的宏图。

    直到这会,孔子才从赵无恤掷地有声的宣言中缓过神来,避席而起,朝他施施然行礼道:“大夫之志大矣!让丘心中澎湃不已,不由见贤思齐了。”

    ……

    半刻后,子路、冉求、公西赤、曾皙四个人都出去了,筵席间只剩下了赵无恤和孔子两人。

    经过今天的竹林侍坐,赵无恤惭愧地发现,他一开始对孔子的揣测似乎不太准确,在晋国六卿阴谋暗算的氛围下呆久了,整个人不免有些黑暗和阴谋论。孔子培养弟子,的确不是一种有意识的造势行为,他还是很支持弟子们在其他士大夫的家、邑中出仕的。

    比如今天的子路、冉求,可是政事科里数一数二的人才,公西赤年纪虽然幼弱,却也是可造之材。孔子都毫不保留地推给了无恤,当然,这其中不排除想让弟子们有一个好前程的心思,但这是作为老师的人之常情,其中的坦诚已经极为难得。

    或者说,除了颜回、曾点这类追求比较高大上的几人外,冉有等出身国人的弟子会向孔子求学君子六艺,目的还是为了做官吏,只是在孔子人格魅力影响下变得相对忠诚而已。所以赵无恤也不必费尽心思耍手段撬墙角,就这样直接开门见山地招聘效果更好。

    回想四人的表现,无恤问道:“孔子说要观他们四人之志,四子之言何如?”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他们的才能都在我心中,只是想让他们自己说出口让大夫知晓一二而已。”

    赵无恤回忆着方才的对话道:“从四人的叙述看,子路的志向最为远大,已经达到了治国的水准。但孔子为何要哂笑他呢?”

    孔子说道:“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由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才笑他。由这个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用他为卿相,但我却不知道他仁否。”

    “子有、子华之志比子路略小,孔子认为如何?”

    “治理邦国是大事,但求说的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千室之邑也是国之大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赤说的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也是大事。求这个人,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以用他做宰臣;赤这个人,束带立于朝堂,可以让他接待宾客。作为司仪,也但我也不知道他们的仁何在,所以大夫若要任用,当慎之又慎。”

    说完,孔子微微叹了口气,他手下几个可以为政的弟子都不是完美的,各自性格上都有些问题,子路的莽撞,冉求的过于谦逊和被动,公西赤的好奢侈……希望他们离开中都。前往赵大夫麾下效力后,能历练改善这些毛病。

    “点的志向虽然缥缈普通,却唯独有仁,而又有才能。又有仁心的,唯独回一人而已……”

    孔子本来连颜回也想推荐,但颜回却拒绝了。

    “回愿无伐善,无施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