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得失-《幸福归来时》
第(2/3)页
得意的时候,不忘形;失意的时候,不灰心,这才是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
有位高傲的富婆,在一家非常昂贵的餐厅里,一直抱怨这样不对,那样不好。侍者耐着性子直赔不是。
但这位富婆的气燄反而越发嚣张,随而指着一道菜对侍者说,“你说,这叫做食物?我看连猪都不会吃!”
侍者终于按捺不住,对这位富婆说:“太太,真的是这样吗?那么,我去替妳弄点猪吃的来。
一个是“心中无半点善意”,一个是“胸中无半点宽容”,真是道尽现代人典型的交往模式,再看看下面二则夫妻的对白。
丈夫:“听妳讲话就像是一个白痴。”
太太:“你难道不晓得只有这样,你才会懂?”
“拿去洗衣店的衬衫拿回来了吗?”
丈夫问“我是你什么人,女佣吗?”
妻子回答“当然不是,”他顶了回去,“你如果是女佣的话,至少应该懂得怎样洗衣服。”
我们经常掉进一个陷阱,就是争论必有输赢,在所有的争吵事件中,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念,将之视为金科玉律,不肯退让。
我常开玩笑说,这就是所谓的“礼让”-----不管自己有没有“礼”(理),别人都要“让”。
更重要的是双方都不愿意放弃说“最后一句话”。似乎谁说了最后一句话,不管有理无理,谁就是胜利者,以致争吵不休。
想解开缠绕在一起的丝线时,是不能用力去拉的,因为你愈用力去拉,缠绕在一起的丝线必定会缠绕得更紧。
人与人的交往不也一样,很多人只知道“得理不饶人”、“火上加油”,却不晓得“逢人只说三分话”、“顺风扯蓬、见好就收”的道理,结果关係缠绕纠结,常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是非对错并没有快乐来得重要。快乐的秘诀就是“退一步”,先向别人伸出友善的手。
让对方做“对”的人,并不代表你就“错”了。因为,当一切都好转后,你会发现你将获得放下的平安,也会感到让别人“对”的喜悦。
由此,你也做“对”了。
邱吉尔在退出政坛后,有一次骑着一辆脚踏车在路上閒逛。
这时,也有一位女士骑着脚踏车,从另一个方向急驶而来,由于煞车不住,最后竟撞到了邱吉尔。
“你这个遭老头到底会不会骑车?”这位女士恶人先告状地破口大骂:“骑车不长眼睛吗?……”
“对不起!对不起!我还不太会骑车”邱吉尔对那位女士的恶行恶状并不介意,只是不断地向对方道歉,“看来妳已经学会很久了,对不对?”
这位女士的气立刻消了一半,再仔细一看,他竟然是伟大的首相,只好羞愧地说道:“不………不………你知道吗?我是半分钟之前才学会的……教我骑的就是阁下您。”
有位智者即说:“几分容忍,几分度量,终必能化干戈为玉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