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有人接口,“我真的佩服死导演和编剧了,这样的结尾是怎么构思和拍出来的?” “我提醒你一句……”另一个人卖弄般说道,“导演和编剧是一个人,你称赞一个人就行了。” “我乐意称赞两个!”那人很陶醉的样子,“这样的恐怖片,这样的导演不称赞,我还称赞什么样的?” 这些话都传到了金发男孩那群人的耳朵里。 看到那些人走到自己的对面,金发男孩忍不住心中的好奇,“抱歉,打搅一下。” 那几个人看了过来,他赶紧问道,“能知道你们刚才议论的是哪部影片?” “墨菲-斯坦顿!”说话的人被同伴拉了一下,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电锯惊魂》,导演是墨菲-斯坦顿。” 就像急于分享自己乐趣的孩子一样,他又说道,“如果你喜欢恐怖片的话,强烈建议你去看看这部电影,那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听过对方一番吹捧的话,金发男孩不禁相信了黑发混血儿的话,心中对影片的期待更高了。 在缺乏足够宣传营销的情况下,《电锯惊魂》口口相传,虽然不像主流商业大片那样能人尽皆知,口口相传的效应却是最能带动其他人购票的方式,很多恐怖片爱好者或从朋友、或从同事、或从亲人口中得知这部影片的信息,然后走入影院,绝大部分都会得到满足,再次向自己周边扩散…… 这种从相对信任的人口里得知的消息,流传速度确实比较慢,对人的实际购票刺激,却远远超过媒体上面的炒作。 凯文-哈兰德是一个围绕电影圈讨生活的自由职业者,像他们这样的人有很多,比如某个电影明星来拉斯维加斯举行活动,他们可以接受一些公司的雇佣,充当最热情的粉丝,有些公司需要调查作品在赌城的热度或者市场前景,他们又可以化身为调查员。 好莱坞养活了他们,他们也紧密围绕好莱坞讨生活。 这次他接受了一家调查公司的雇佣,周末三天在同一家影院中,调查一部电影的数据,为了三百美元的薪酬,他还是很尽心尽力的。 这是拉斯维加斯的一家影院,凯文-哈兰德长期从事相关的工作,早就与影院里的人混熟了,否则也无法从事现在这份临时职业。 夜有些深了,电影院里面的人在变少,影院安静的吸烟区里,凯文-哈兰德给对面的人点上一根烟,“我调查的那部片子怎么样?” 这人是影院的营运部主管,深深吸了口烟,不紧不慢的说道,“跟你看到的差不多,《电锯惊魂》的观众人数一直是上升的趋势,刚刚进去的这一场,最少也有六十个人!” “看来这部片子很有潜力啊。”凯文-哈兰德嘀咕了一句,又问对面的人,“这是今天最后一场了吧?你们的票房统计也应该出来了吧?” “就知道你小子叫我过来没好事。”营运部主管指了指他,弹了下烟灰,“上午放映两场,应该是270美元左右。下午情况好些,四场大概1200美元。今天晚上你看到了,那个百人厅的上座率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了,四场放映最少也有1600美元,今天应该在3000美元左右。” 凯文-哈兰德趁热打铁,又问道,“这个成绩怎么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