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现在是1971年,这个时间正是ibm推出世界第一只软盘的时间,想必他们已经推出来了吧,毕竟时间都进入7月份了,而马克制出第一张3.5英寸软盘时间已经是10月下旬了,软盘的容量为1.44m。 软盘制作出来后,马克才开始制作软驱,没办法人手严重的不足。 马克这个香港实验室的主管,很多时候如同一个大学的科技教授一样,一直都在培训合格的科技人才,因为香港合格的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其综合素质比起西方也差了太多,这是香港的悲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香港的工业为什么只停留在初级阶段,而始终进入不到高级阶段的原因。科技人才的严重不足,使得香港未来的发展只能依靠房地产、国际贸易、金融等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发展方式。 马克也知道这一点,所以软驱和软盘的研发进度并不快,就算有凌世哲的指点,也是过了将近两个月才做出第一张软盘,而软驱还没有开始,他也不慌,很多时候都是在计算机学院给那些学生讲课,从那些学生中选出几个资质最好补进他的研发团队,让这些学生边理论学习边实践。 软驱的磁头采用的是ampex公司在1970年发明的各向异性磁头。它的优点是工作间隙小、磁场分布陡、磁迹宽度窄,可以很好地提高工作速度和读取精度。 在历史上,ampex公司在发明了这种磁头以后,一直没有被其他公司采用,没想到在这个时空却被安布雷拉公司采用了,ampex公司公司总裁安布尔非常的重视这笔生意,并排了3名技术人员过来为马克正在研发的软驱做技术配套。 凌世哲还想过收购ampex公司,但当他得知ampex公司还为通用电气生产电动机和雷达配件时,就打消了收购的想法。开玩笑,生产雷达配件的企业,不管ampex公司有多小,都不是他这个外人能够染指的,雷达太敏感了,甚至连投资入股的想法都不敢有。 时间进入了72年的2月份,马克终于把软驱给作了出来,并向凌世哲打了一份报告,要求尽快把它生产出来投放市场,他的理由是固态硬盘虽然存储容量大,但它成本很高,在价格没有变得廉价以前,市场容量是相当有限的,一般只有大型企事业单位才会购买;而软驱和软盘的价格且非常的便宜,它必将是人们最主要的存储工具,马克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软盘和固态硬盘会处于共存的状态,软驱会成为硬盘的数据存储和输出的中间传输介质。 看到马克的报告,凌世哲才发现在刀片服务器中他又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设备,那就是软驱。 众所周知要把数据输入计算机里面,必须要有一个能读能写的装置,这个装置就是软驱或者是光驱,在二十一世纪网络技术变得极其发达,很多计算机都把光驱都取消了,需要下载数据直接就在网络上下载,要把数据输出直接就用优盘,光驱根本就没有多少人使用了,软驱更是早就淘汰了。 世界上第一台读写设备5.2英寸软驱是在1976年由shugartassociates公司为ibm的大型机研发的。现在才1972年,还没出来呢,没有软驱,计算机就无法进行数据读写。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凌世哲马上开始补救,把两台软驱样品和一百张软盘寄给北美的实验室,要求要把香港实验室研发的软驱作为刀片计算机的读写设备。 当北美实验室发来传真,软驱已收到,正在进行配套研究的时候,凌世哲长长的舒了口气,千算万算居然把读写设备这么重要的装置给忘了,亏我还想把软驱作为学习机上使用呢,当时怎么没有想到把软驱作为计算机的读写设备呢?哎!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了。 软驱虽然作了出来,但凌世哲目前却没法把他投入生产,原因是软驱的驱动芯片,找不到地方生产,现有的芯片工厂腾不出任何的产能出来,找芯片代工厂?现在已经找不到一家愿意给我们做代工的企业了,他们都有自己的芯片生产任务。 现在凌世哲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新型晶圆生产设备和新型cmos工艺芯片生产线上去了,经过这么久时间不知道他们搞得怎么样了?这么久了我也该去看看了。 想到这里,凌世哲驱车来到了香港计算机学院旁边的工艺实验室。 “小凌,新型芯片工艺生产线,cmos工艺技术终于成熟定型,正等着向各个加工厂发出订单。”王海华看到凌世哲过来知道他的来意,没等到他开口询问,自己先说了出来。 “哦,什么时候的事情?”刚来就听到一个好消息,凌世哲感觉运气还不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