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东方的军官生-《双鹰旗下》


    第(2/3)页

    俗话说:不到外国,不知爱国。

    确实有些道理,在国内根本无法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民族情绪,民族之间,种族之间和文明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如果没有亲身体会,是无法理解这种情怀的。

    在亚得里亚海,这些军官生们见到了一支与客轮擦肩而过的战列舰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贫弱的祖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巨大的差距。与这些巨型战舰相比,北洋海军最大的“海天”号都象海上的一条小杂鱼。

    强军强国,成了每个人最心底的愿望。

    带队的是来自陆军部的吴光新,和段总长是亲戚,原来是军官模范团的副团长,在码头上与丁旭东、王焕章两人客气了几句,几辆汽车就拉着他们到了离码头不远的海军大饭店。陆大的毕业生们坐着小汽车,而象叶荃他们这样从保定军校毕业的初级军官则分别坐上了两辆大客车。

    现在,他们终于清楚他们来欧洲的任务了:训练和指挥在奥匈的大约8000多名华工。

    这就是当初李海顿与徐树铮商量的方案。

    可是,由于控制了海洋,英法两国在中国招募劳工相对容易,而徐树铮为奥匈帝国所招募的劳工想送到德国和奥匈却绝非易事。英国人的海上盘查相当严格,只能转道南美,再从中立的西班牙绕路才能抵达欧洲。

    在李海顿的财力支持下,徐树铮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才从国内给奥匈方面送来了不到八千名劳工。

    现在,这些华工被安置在六个后勤营地内,实行军事化管理,平时当搬运工,偶尔也进行一些军事训练。

    按照欧洲的标准,指挥这些人相当于一个加强的步兵师,需要大约近400名军官,但很显然,国内根本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徐树铮东拼西凑,才从国内派出了80多名军官,还是因为打着欧洲留学镀金的名义,才能吸引那么多人报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