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或者,便是墨承影暗中用力,让他的腰弯得更深。 一个血脉不正的皇帝,成日不思进取,左右大家都希望摄政王取而代之,便也都视而不见。 那少数几个看不过眼的,有话也只能憋着不敢言。 陵州的事情或许未完全传进京城,平芜、丽州、纪州的事情在京中早已家喻户晓,仪驾入城,百姓夹道欢迎。 民心是没有问题了。 这一年半的辛苦没有白费。 宫内设晚宴,申时开始,仪驾游街后,小皇帝被送回宫中。 临安陪同去了摄政王府,离了朱雀大街,她便上了马车,开始禀告这一年多来,朝中发生的大事。 “……我列了份名册,将朝臣分成了三派,拥立的、反对的,还有持中观望的。” 临安递上名册,“这是一部分,请王爷和王妃过目。” 从唐家案开始,朝中六部势力已经倒向摄政王,武将一向都在墨承影掌控之中,大概什么情况,他心中有数。 墨承影斜倚着身子,接过名册,直接递给沈雁归。 “武将不必担心,至于文臣,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有没有这回事,都不必理会。” “文臣是掀不起风浪,可他们的嘴和笔,是不能不管的。” 沈雁归翻着册子,六部、大理寺、御史台等重要衙门里的朝臣,几乎一边倒支持摄政王登基。 “而今朝野上下,便只有一些遗老勋爵抱团反对。”临安道。 “这些人不足为惧。” “婶婶也莫要小看了这些老臣,虽然没什么本事,搅屎能力是这个。” 临安竖起大拇指,“特别会气人,还不能杀。” 墨承影懒懒抬眸,“有什么不能杀的。” 临安看向自家小叔叔,以为他要发疯暴力除一波。 就个人情感而言,她是双手双脚赞成的,因为这些人气得她胸疼。 沈雁归心如明镜,勋贵老臣抱团不过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利益,经年累月,他们早不如最初那般齐心。 换言之,只要打开一个缺口,这个势力就会土崩瓦解。 而这个缺口,就是安远伯府。 南边消息送过来的时候,陵州文书正多,沈雁归未曾细看,隐约记得李周请示就地格杀还是押送回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