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澳门见闻-《晚明海枭》
第(2/3)页
这块石碑立于万历四十一年,立碑人是广东海道副使俞安性和香山县令但启元,碑文是中葡两种文字,刻有《海道禁约》规定的五条禁令。这里原本是广东地方政府下澳议事和发布政令之所,后来在乾隆年间被澳葡当局改为了市政厅。
林海注意到议事亭旁还有三座中式官衙,于是兴致勃勃地驻足观摩。他逐一看过官衙正门上的牌匾,分别是前山参将府提调司、香山千户所备倭行署、香山巡检分司。
从匾文看来,这三个衙门应该是分属于营兵、卫所和府县三大系统。根据晚明官场的尿性,林海推测应该是各路神仙都盯上了澳门的油水,纷纷在此设立捞黑钱的派出机构。
毕竟明政府每年只能从澳门收到四万两税银,而每年光是从长崎和马尼拉运到澳门的白银就将近三百万两,当时全世界的白银产量也不过年均一千万两,其中大约有一半最终流入了明朝。
至于这些衙门除了捞钱管不管正事,就林海所见,至少《海道禁约》上明令禁止的人口买卖在澳门就十分猖獗。
珠娘如今也识得不少字,看到这里也有官府,连声催促着林海离开。
两人一路走到了葡城东南角的南湾,这里是葡人豪宅的聚集处,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之一。澳门就像中国这条巨龙的龙口,源源不断地吸入来自拉美和日本的白银,吐出丝绸、瓷器等全世界都渴求的商品。
葡萄牙人的房子大多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一般是依山而建的三层堡垒式建筑,大多仅在顶楼开有窗户,有些还建有围墙,带有明显的防御色彩。很显然,这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而房主人大多拥有丰厚的家产。
这些房子尽管有方有圆,外形多样,装饰却并不繁复,外墙均为白色,门窗则漆成黄色、粉色或蓝色,整体风格素淡巧丽,比较符合林海的审美。
正当他四处寻找有没有租房的牙行时,身后突然有人在叫珠娘的名字。他转身一看,眼前是一名二十多岁的华人贵妇,身后还跟着两名身材魁梧的黑人护卫。
“荷香姐!”珠娘惊喜地叫出声来。林海明白眼前这位就是春花婶的闺女荷香,想不到真被珠娘说中了,还真碰上了她。
林海打量了一眼荷香的装束,只见她发髻高挽,头上披有鲜艳的纱丽,脖子和耳朵上戴有宝石,五彩披风下是分体式的丝织短衫和腰裙,已丝毫看不出疍家女人的影子。
他不知道,这是一种兴起于果阿的土生葡人女装,名为萨拉瑟巴襦,带有浓郁的印度和马来风格,后来渐渐传到了澳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