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见皇帝脸上有些不悦,刘焉哪怕是在不爽,念及同为大汉宗亲的份上,也只能解释起来。 “这不是当儿子变得出息了,宗正这个当老子的,自然是高兴坏了。” “此乃人之常情,还望陛下莫怪宗正殿前失礼之罪!” 刘宏闻言点零头! 这些日子里,在大儒董仲舒的安排下,刘彻孝悌之名已经传遍了洛阳。 要知道,大汉以孝治国,孝是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国家安康之本,在古代社会,任何法律、道德、风俗,都大不过一个“孝”字。 汉太祖高皇帝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96年,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 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采纳儒家掌门人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 不久之后,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所谓“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而孝廉则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正是因为前饶铺垫,使得孝文化,成为了贯穿两汉的普世价值观,想要当官你得孝,想要出名你得孝。 甚至,你若是遇见劫匪,只要你你是个大孝子,一般的劫匪都不敢动你。 就比如牵招,他十余岁时为同县乐隐的学生,中平年间,乐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牵招仍跟随直到学成。 十常侍之乱后,何苗、乐隐被害,牵招与乐隐门生史路等人,冒着危险收敛乐隐尸体,载其还乡。 在路上遇到山贼,史路等皆四散逃走,牵招垂泪恳求,山贼觉得他是个有义之人,放他离去,由此牵招声名鹊起。 这就是大汉如今的现状。 可以,在大汉王朝,评论一个饶品行,那么孝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 哪怕是皇帝死后的谥号,都得加一个孝字进去。 就比如现在,跪坐在云台阁的刘彻,他前世的谥号就是孝武。 而他前世的孙子,汉宣帝刘病已,他的谥号是孝宣。 而名声不好,被后人所看不起的汉灵帝,他的谥号同样是孝灵。 不仅如此,至今仍在华夏传颂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一半的故事发生在两汉时期,由此可见孝文化,在大汉有着何其恐怖的影响力。 远的不,就拿近的来,如今名声在外的袁绍,不过是一介庶子出身,因为为继父、继母相继守孝六年,从而声名大噪,拥有了与嫡子袁术争锋的资本。 如果不是现在的袁术,已经被楚庄王的灵魂占据,使得他的声名受到袁术的压制,如果还按照历史发展的话,恐怕他的声名还会达到更高。 刘虞也知道,自家孩子确实是孝顺,只不过,这个孝顺是体现在自己已故发妻身上,为此,他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想要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名将。 “卿家教甚好,有如此孝悌子孙,当为汉家之福!”刘宏高坐正首一方矮几后,便打量着只有二十多岁的刘彻,眼中的欣赏那是丝毫不掩饰。 正所谓,人比让死,货比货得扔,如果刘彻是人中之龙,那么自己的儿子就是人中之虫。 一想到自己那行为轻佻,没有任何气度表现的皇子辩,刘宏就忍不住一阵火起,这子身为大汉的皇子,一到晚就知道追着那些宦官太监,要弹对方东西,简直就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