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议功-《崇祯太子》


    第(1/3)页

    明代军功计算方法几经转变,但大体来看可分为奇功、头功、次功。

    所谓奇功看重的是兵卒在战场上的表现,如挺身先行、突入阵中、斩将夺旗均可算为奇功。

    头功重得则是具体战果,笼统说来就是兵卒在战场上砍了多少敌军头颅,朝廷便会根据战役发生地域和敌人身份的不同给予士卒不同档次的封赏。

    至于次功便有些像是给伤员的安慰奖了。

    《大明会典》中记载“洪武三十五年令:官军对敌之际,能立奇功者,升二级;头功,升一级;次功,不升。”

    从这里面便能够看出,明朝前期为兵卒计算功赏时明显偏向考察其战场表现,可自土木堡之后这样的情况却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大抵是由于掌着大权的文官很难获得第一手战场情况的原因,明朝中后期在计算军功便逐渐偏向于头功。

    待到崇祯年间更是管你在战场上是否英勇,只要砍不下贼头就屁都不算,却有些本末倒置了。

    对这样的记功体制并非无人质疑,可面对由文官主导的权利体系,连皇帝老子都得藏于深宫之中,其余人又有何种办法呢?

    “殿下,此战所获首级仅有二十五颗,其中还有不少都已破损,哪怕算上李千户的阵亡抚.........。”

    “他还没死!”

    “是,哪怕李千户最终不治却也升不了一级。”

    看着侃侃而谈的梁云构,朱慈烺心中当真恼恨。

    你当他不愿和这帮朽木翻脸?

    非不愿,实不能。

    不管心中作何想法,但多铎领着数十万大军正在城外虎视眈眈,他着实不敢在这个时候和这帮人撕破脸皮。

    毕竟对现在的朱慈烺来说,守住应天才是第一位的。

    “那其他士卒呢?就用几百两银子打发了?”

    “禀殿下,这已经是按照戚少保当年的章程计算了。”

    梁云构满脸的毫不在乎,让朱慈烺恨不得当场攮他个三刀六洞,可一想到大局他却又不得不强行按捺住心中怒火。

    “兵部所议功赏,既未考虑此战于应天的重要性,又未权衡士卒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当再议。”

    “是。”

    朱慈烺面色铁青地说了一句,随后那梁云构如滚刀肉般应了一声,便退到了一边。

    可以想见,等下次他将兵部所议功赏拿出来时大抵也就是在细节上稍作变动,“原则”性的问题定不会有半分变化。

    毕竟功赏发得慢了就会引起士卒们的不满,而整个应天城里最在乎这些的不就是朱慈烺吗?

    只要再如此来回几遍,还怕不能议出一份让兵部满意的功赏方案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