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章 沈括三-《宋吹》
第(2/3)页
十四日后筑成,徐禧令景思谊领四千人镇守,率余部返回米脂。
九月九日,西夏出兵三十万攻永乐城,曲珍忙报知徐禧,徐禧统兵两万五千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由于兵力相差悬殊,宋军失利,夏军乘胜围城,截断水源,永乐城危在旦夕。沈括率兵一万前去支援,被夏军阻在永定河岸;又羌兵八万袭击绥德,沈括权衡利弊,决定舍永乐而保绥德。种谔因反对筑永乐城遭徐禧排挤,心怀旧恨,遂以守延州为名拒绝出兵解围。
九月二十日,永乐城失陷,徐禧、李稷、高永能、李舜举等殉国,折官两百三十人,损兵一万两千有余(永乐城之战),谋取横山的计划宣告失败。
沈括作为一路帅臣,在明知永乐城“路险而远、不利协防与救助;且地理位置险要,敌军必争”的情况下,不坚持己见,而选择迎合徐禧,对永乐城之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十七日,宋廷以沈括“议筑永乐城,敌至却应对失当”为由,贬为筠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
有些人对敌人强悍勇敢,但对熟人(包括同事、亲人等)态度软弱,这便是沈括的写照。
面对辽人的凶悍,沈括的回应是:“今北朝利尺寸之土,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此遗直于我朝,非我朝之不利也。”我大宋爱好和平,但也绝不惧怕战争。如果你们一定要背信弃义,撕毁条约,那就来吧。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怕你们辽国的百姓也未必就喜欢战争。
面对悍妻,上司,沈括是一退再退!
看到这里,大家也应该知道沈括就是人们口中的那种老好人,这样的人一般不会主动去陷害他人,这也是作者分析沈括背负了千年骂名的告密事件是出自新党授意。
而沈括之所以不容于新党,也正是这样的性格导致。
在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期间,沈括作为当时新党的得力干将,对新法的一些措施提出了异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