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东非铁路的建设时间其实是在1873年前后,并没有达到二十年,不过在七十年代,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世界钢铁产能过剩,东非铁路建设速度很快,八十年代反而有所下降。 当然,这也促进了东非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在七十年代大部分钢材和器械主要从欧洲进口,而到了八十年代末东非铁路国产化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我国铁路建设在过去二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非列强势力中,相只有阿根廷能和我们相比,不过阿根廷铁路增长速度虽然快,却没有超过一万公里,我们是阿根廷铁路的两倍,目前铁路里程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应该在二十多万公里,其次是沙俄,在四万公里以上,德国铁路里程应该在四万公里左右,然后是英国在三万公里左右,法国接近三万公里,奥匈帝国同法国差不多。”安德烈说道。 美国铁路不用多说,在经济危机之前就已经是世界第一。 阿根廷铁路发展速度飞快,1870年,阿全国铁路仅740公里,1880年2133公里,1886年5964公里,1890年就已经达到9254公里。 东非虽然是阿根廷的两倍,但是一算密度,东非完全不是对手,毕竟阿根廷国土只有东非的四分之一左右。 当然,世界霸主英国的铁路虽然只有三万公里,但这只是本土,在过去二十年时间,英国修建铁路也很夸张,就比如前面提到的阿根廷铁路主要就是英国资本建设,除此外还有美国和印度铁路,英国资本都有参与。 在1890年,印度铁路长度已经超过两万五千多公里,如果单独拿出来已经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而沙俄铁路长度就和东非在同一纬度了,沙俄铁路同样是东非的二倍,但是沙俄的面积几乎比东非大了一千万平方公里,所以两国基本持平。 且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开建,沙俄铁路基本集中在欧洲区域,而欧洲区域内,很多铁路分布在波兰和西乌克兰等地区,所以单就俄罗斯地区的铁路而言,未必比东非强多少。 至于法国,显然是受到了普法战争后遗症影响,所以铁路建设颇为吃力,实际上在普法战争之后的整个七十年代,法国政府都在为恢复经济而努力,但是却又不幸遇上经济危机。 所以直到七十年代末,法国才雄心勃勃的提出了“弗雷西内计划”,即大规模修建铁路网,公路和水运,为此法国政府拨出了了五十亿法郎的专项资金。 计划二十年内建设三万公里铁路,二十万公里公路,二百公里运河,同时新开辟和疏浚南特,波尔多,鲁昂,敦刻尔克等港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