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长绒棉-《非洲创业实录》


    第(2/3)页

    东非种植长绒棉,除了其经济利益丰厚外,同时依赖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地区市场,它们不适合长绒棉种植,所以这方面东非具有天然优势,也就不会和其本土纺织业发生冲突,因为定位不一样,长绒棉的特性注定其主打高端消费市场。

    所以恩斯特的计划,是在索马里地区的北方省,朱巴省新建数个长绒棉种植基地。

    最后这些棉花在收获后,转运到内罗毕市,经过加工再输出到中东和欧洲地区。

    威尼斯纺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纺织中心,所以迁徙到内罗毕的工人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

    同时内罗毕市又处在东非北方畜牧业产区附近,东非有计划在肯尼亚草原养殖大量羊群。

    推动内罗毕市成为东非棉纺织中心的同时,成为东非毛纺织业中心,甚至恩斯特都打算引入远东的丝绸技术,在大湖区基苏木市再建设一个丝织品产业中心,同内罗毕,蒙巴萨一起构成东非轻工业制造中心地带。

    目前奥匈帝国因为战争原因,弗朗茨同黑兴根王室合作开发肯尼亚地区的计划也迟迟没有进行,所以东非只能先单独对肯尼亚地区进行开发。

    而奥匈帝国也不是没有对肯尼亚开发起到助力,威尼斯地区大量农民随着移民船只,在姆特瓦拉港登岸,然后乘船从鲁伏马河逆流而上,经过一段陆地上的行程,到达马拉维湖,接着换船,再到达马拉维湖西岸,然后涌入赞比亚地区。

    而被奥匈帝国困在城里的威尼斯市民,则被东非输入到东部的各个城市,大多数是用来推动东非手工业发展,就比如玻璃制造,纺织业,铁器制造等。

    这些威尼斯市民大多数就是工人,所以具有一定技术,被东非各个城市瓜分,虽然其意大利文化属性比较深,尤其是内罗毕最为突出,但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而东非的农村到那时早就只剩下单一的德意志文化人口,所以其所在区域城市,注定会被德意志同化。

    通过意奥战争,东非的意大利移民数量有望在今年接近斯拉夫移民,而斯拉夫移民除了少量来自巴尔干半岛外,大多数来自沙俄,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则被东非统计时归类为德意志人,主要是前世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人,其受到德意志文化影响比较深,在生活上已经和奥地利没有太大区别,只剩下语言和宗教不一样,而东非一直在推行德语交流,同时刻意去宗教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