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大家都忍不住好奇的多看两眼,流民多是来自清河、五陵、黄石等西南边的百姓,要去往东边泾州城。 这些人却是自东向西,反向而行,难道是东边哪里又遭灾了? 眼看日头偏西,大家正打算去个人问一问情况。 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四五十岁的男人,身上穿着长衫,头上戴着儒巾,面相文雅,一看就是有学问的人。 这位儒生身旁还走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带着是七八岁大的小子。 儒生一边走,一边冲他们招手,“不能走了,前边不能走了,你们从哪里来的?快退回去,改个道吧!” 谢二郎迎上去,拱手作揖,“老丈,敢问前面出了什么事?为什么不能走?” “你们是走镖的?快改个道吧,前面一伙流民占了鹰嘴崖,你们带着这么多车和牲口,到了那里就是给人家送口粮的。” 这会儿双方走近,那老丈迎着夕阳,光线将他的脸照的十分清楚。 孙氏轻声“咦”了一下,惊喜道:“是梁先生,是我娘家村里的教书先生。” 说着快走几步上前,急急问道:“梁先生怎么在这里,村里人呢,都去哪了?” 说着跟那一男一女打招呼:“梁家大哥、梁家大嫂,你们怎么没和村子里的人一起走?” 梁先生努力打量她,想在记忆里搜索她的名字。 梁家嫂子道:“是老孙家的二妮呀!那都是你们村的人?你们也要往泾州去的吧?” 孙氏点点头,热切的盯着梁家人,急迫的想知道她娘家的情况。 梁先生道:“我们本来和村里人一起走的,到了鹰嘴崖,他们全都投靠了山上的流民,跟着人家上山了。我看那些人成不了气候,恐怕还会招来灾殃,就和家人返回来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