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我的小城记忆-《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


    第(1/3)页

    我记忆中的海伦只是局限在县城,其他的也只是通过父亲知道了南边是乐业、东风,东边是红旗、双录,北方是长发、海北,西边是同心、前进等等,这些地方当年都叫公社,也不知道我去没去过,没有记忆。

    查询现在的海伦市官网,得到的数据是现有23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国有农场、6个国有林场,总人口85万,其中农村人口65万。

    完全不是我当初的记忆。

    那种斑驳的墙面才是我灵魂深处记得的小城样子,不知道为什么小小年纪的我就知道这种岁月的沉淀。

    当年由西门南门北门(应该也有东门,但我从来没见过,那时也没有很强的求知欲)加上最东边的火车站(我一直把这个当成东门)围起来的县城并不大,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骑自行车都用不了几分钟。

    连接南门和北门的是一条主路,长仅六里六,还不是公里。

    连接西门和火车站的是另一条主路,长七里七。

    政府及几乎主要的商业都集中在这两条路上。

    比如我最喜欢去的书店,影院,还有一百,排楼等等(今天百度海伦老照片,才知道我记忆了五十多年的排楼原来应该是牌楼,这其实并不应该怪我,我小的时候这个牌楼已经拆除了,也没有文字显示,只是大家口传说去pai(阳平声)楼了,我自然以为是那个排。还好有当年的老照片才得以让我知道它的真容)。

    这就是我14岁前主要活动的范围了,基本上我的记忆都在这个区间内,这个区间内的活动会在每个爱好涉及到的时候一项一项慢慢讲。

    这个区间以外稍远一些的距离也有一些记忆。

    出南门外几里地的地方有一个亚麻厂。

    远远的望去厂院里有许多类似粮库囤积粮食的粮仓模样的东西,按素描用语就是一个圆柱形上边加上一个圆锥的造型。

    途经肯定是不止一次的途经过,但是记不清进没进去过。

    之所以肯定途经,是因为上小学时有一项重要的劳动就是每到秋天都要去薅榨子(一开始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还得感谢初中同学曹春龙帮忙解惑),就是玉米类的庄稼收割完后,玉米秆被庄稼人砍走做了烧柴,留下地里的根部加上上边极小的一部分,就被称为榨子。

    每到秋天时,我们都会抽出一天的时间,每人带个大麻袋(现在的孩子们几乎看不到这种麻袋了,这种麻袋是可以装200斤土豆的),出南门后经过这个亚麻厂,然后再走很远后到了已经记不得地名的地方。

    每次都应该是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是都是来到秋收后的地里。

    来到地里后,我们戴着手套,要用力把这些榨子薅出来,如果薅不动,就得拿着叉子把这些东西挖出来,弄出来后,要去掉上边附着的土,然后装在麻袋中拿回学校后统一在操场上晾晒,干了后就可以分给各班给引炉子的值日生生火时放在煤的下边助燃用,这可以部分替代由木材劈成的柈子。

    科普一下,冬天我小时候上学时,各个班都在班级里烧炉子,一般情况下炉子是放在靠近黑板处的,炉子边上会一节一节的接上长长的炉筒子,这是一种由铁皮经敲打后卷成筒状物的东西,一般一节长1米5左右,最后经过几个拐角形,转弯将最后一节引出教室,让炉子里的烟在顺着它的通道排出室内的时候,可以尽量把热量留在教室内。当年直到我读初中,县城的所有学校基本上还是用这种传统的方式取暖。

    出北门外不记得有什么了,据说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烈士陵园,那我小的时候就应该去扫过墓,可惜没有印象。

    说起烈士,我唯一记得的海伦县的烈士是李雷炎将军,因为我出生的地方就是雷炎街,所以知道了这个人。
    第(1/3)页